中国“独角兽”数量超过美国,BAT投资了超半数的国内“独角兽”

2019-08-22   eBOND
“独角兽”公司,即成立10年以内,被私募或公开市场投资人或机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暂未上市的创业公司。“独角兽”公司的概念被提出后,迅速得到全球投资领域的认可,并被广泛采用,同时也让被冠以“独角兽”称号的创业公司的关注度和“吸金”能力显著提升。

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大经济体,拥有最多的独角兽公司。

01.中美独角兽占据近八成,中国数量已超越美国

全球独角兽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占近八成比例。eBOND君整理数据发现,截止2018年年末全球累计有326家独角兽公司。其中中国有150家,美国107家,中美两国占比达到78.83%,依旧占据着绝对优势。对创业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中美两国拥有更好的创业投融资环境。

中国独角兽数量超越美国。这主要有两大原因:

(1)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庞大且广阔,这为独角兽的孕育提供了天然条件,特别是在电商、交通出行、物流等行业。

(2)中国独角兽受资本驱动的影响大。依靠政府资金和诸如BAT等大公司的单一资金就可以达到独角兽的估值门槛,根据统计,有近50%的中国独角兽企业背后有腾讯、阿里巴巴或百度的投资。

02.中美独角兽均以小估值为主,超级独角兽赛道各异

中美独角兽按照估值划分为10-20亿美元,20-50亿美元,50-100亿美元,100亿美元以上四个分段,并将2018年中美独角兽在各个段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外圈为中国,内圈为美国。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独角兽企业均主要集中在10-20亿估值之间,中国为89家,美国67家,分别占比59%和63%。其次为20-50亿估值之间,各占比29%和23%。50-10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公司中国为9家,美国6家,比重相近。

而估值在100亿美元以上估值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比起刚刚够到独角兽门槛的公司而言,超级独角兽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市场规模和技术护城河。它们也是一个国家新兴企业的缩影。

在头部独角兽领域,中国企业抢占金融科技、新文娱赛道,美国分布均匀。通过数据发现,中国在百亿级规模以上的超级独角兽公司中,有3家属于金融科技企业,2家属于新文娱行业。相比之下,美国的9家百亿规模以上的超级独角兽分布在交通出行、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房地产服务、金融科技、新文娱、生物医药七个行业中,分布较为均匀,估值情况也相对低于中国的超级独角兽。

03.美国孕育独角兽平均需6年,中国多“速成”独角兽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独角兽企业成立年份集中在2009-2013年,即成立时间在5-8年之间。而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立年份最集中的是2012-2016年,即成立时间在2-6年之间。

从独角兽成立年份计算,中国独角兽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4.72年,美国平均成立年限为6.07年。而且中国独角兽企业中成立年限低于4年的企业有76家,占据50.66%的比重。更有23家独角兽企业在两年时间里形成,占据总数的15.33%,而美国成立时间低于两年的独角兽企业仅占8.41%。中国独角兽企业成长速度越来越迅疾,一方面说明资本在一些具备潜力的企业上进行了越来越激烈的角逐,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独角兽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估值泡沫。

04.独角兽行业分布:聚焦企业服务,探索新技术、新模式

2018年中国共有19个行业有独角兽公司,行业前三名企业服务、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行业的独角兽数量占据了总数的32.67%。说明这三个行业在中国的市场容量大,发展趋于成熟,更受到资本的密切关注。美国的独角兽公司分布在19个行业中,前两名分别是企业服务和金融科技行业,电子商务、新文娱和医疗健康行业并列第三。

从中美行业的整体分布来看,新经济崛起成为主要发展趋势。新经济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利用信息数据对传统经济进行一场系统性的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发力点,促使企业运营效率得到提升,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循环。

企业服务是中美两国独角兽最为聚集的行业,在这一领域美国独角兽的数量和占比仍然较为领先。企业服务独角兽依靠雄厚的软件实力和技术优势,为不同领域的企业提供平台化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中国企业服务独角兽,包括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公司,通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数字科技、深度学习等,为企业提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提质增效的解决方案。

其他行业中,中美独角兽的布局结构又各有侧重。例如,中国在智慧物流(15家)、新文娱(14家)、新能源汽车(14家)、大数据/云计算(11家)领域的布局数量较多,超过了美国。而金融科技(15家)、医疗健康(7家)则是美国独角兽的主要发力方向,数量和占比上均高于中国。

总体而言,虽然我国目前独角兽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但结构仍然尚待优化。独角兽地区、行业分布不均、估值过高等问题依旧存在。考虑到中国消费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与传统消费者服务低效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等依赖互联网的行业仍将占据中国独角兽的主导地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下,以及近几年研发支出的增加,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将会有更多拥有技术优势的独角兽公司。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帮助,请点击关注eBOND君,订阅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