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淮扬菜文化博物馆讲述古老菜系的发展

2019年2月9日,《人民日报》06版“舌尖上的博物馆(非遗年集·美食)” 专栏,聚焦淮安市“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详细介绍了淮安的美食文化,并推介了淮扬菜之一:淮安开洋蒲菜。

全文转载如下

在淮扬菜发源地之一的江苏淮安,坐落着一座颇具特色的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展陈面积35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主题性菜系文化博物馆。正如整个馆群通过现代建筑理念融合传统园林风格一样,该馆以多元融合手段展示这一古老菜系及其文化的发展、创新过程。

淮扬菜博物馆正门

走进博物馆的序厅,是4幅栩栩如生的浮雕,向参观者讲述了淮扬菜形成发展的历史。

为首的《南船北马图》,还原了当时场景:运河之都淮安,在明清时期成为漕运总督署和河道总督署的驻节地。为防止黄河泥沙淤塞运河、淮河,明永乐初在运河淮安段修筑了庞大的闸群,自清江大闸起,禁止漕船以外的船只通行,官商行旅都要在石码头登陆北上或乘舟南下,这便是“南舟北马、舍舟登陆”。《漕都金咽图》更是直观反映出地处黄、淮、运三水交汇处的淮安,自古就是漕运咽喉、南北要冲,与当时的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会。

淮扬菜博物馆一景

渐渐地,这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特别是成为淮北盐集散之地、淮北盐运分司的所在地后,盐商大量聚集。繁荣的经济直接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兴盛。据介绍,清江浦码头镇到山阳城南门外,沿河商铺有一半以上是酒店客栈,全天候营业给日夜兼程的旅客带来便利,鼎盛时期从事餐饮服务业的有近10万人。在博物馆内实景加投影的视频展区,再现了这一“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的盛况。

在展厅播放的另一个影片中,详细介绍了淮扬菜的历史演变。在经历了穷尽奢华的康乾盛世后,连年的战火使得国力衰弱,盐商也走向衰败。时任河道总督、盱眙人吴棠提出“不准远购奇珍异味,唯以淮产烹淮菜”的就地取材革新,是淮扬菜走上返璞归真、百姓创造的转折。改良后的淮扬菜更注重生态、节俭,既是“文化菜”“文人菜”,也是“百姓菜”“家常菜”。

现在所称的淮扬菜,其实是由淮帮菜、扬帮菜、京帮菜、苏帮菜、沪帮菜、杭帮菜、甬帮菜和徽帮菜等融合发展而来。在文化展示馆“名菜名点香天下”展区,陈列了淮扬菜中的经典名菜名点,如钦工肉圆、江淮一品、平桥豆腐、文楼汤包、淮点三绝、楚州茶馓等。

淮扬菜淮安软兜长鱼

透过展柜,还能看到每道菜的取材、制作方法以及背后故事。最吸引参观者目光的,是在一张铺着洁白桌布的餐桌上,通过声光电结合投影的方式,“洗菜切菜”“生火开锅”“烹饪调制”出一个个菜肴。

展示馆“开国第一宴”的复原场景让时光好像回到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当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6桌招待晚宴。不过,这里桌上的菜肴是根据周恩来总理1959年亲拟淮扬菜单制作的,分别有软脰长鱼、腊味拼盘、干丝汤、辣椒鸡丁、豌豆苗烧笋、狮子头、栗子白菜、汤包、红烧蹄膀,菜款朴素普通,杜绝奢侈豪华,但技艺精湛高雅、体现特色。

博物馆馆长吴鹤飞告诉记者,淮扬菜文化能得到不断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创造,也离不开名人名家的推崇发扬。著名美食家杨度在他的《都门饮食琐记》中,就列举了晚清民初北京各家经营淮扬菜的餐馆酒楼。

20世纪初叶,出生于淮安的银行家将老半斋、新半斋、玉华台等淮菜名店带到了京、津、沪、汉、渝等各大城市,不断扩大淮扬菜的影响。

吴鹤飞介绍,为了振兴淮扬菜,使淮扬菜走上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淮安市连续多年举办淮扬美食文化节,举行“淮味千年”品牌农产品推广展销会,积极申报市、省、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建设淮扬菜博物馆之外,还成立了旨在承接传统、开发新品、发展产业的淮扬菜集团,以及挖掘淮扬菜文化、古淮河文化、西游记文化这“三座富矿”的古淮河·西游记文化旅游区管理发展中心,让淮扬菜在市场的认可、百姓的喜爱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四大菜系 团团圆圆 名厨名菜过大年”之淮扬开洋蒲菜:三阳开泰

推荐人:蔡国斌,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行政总厨、淮扬菜大师。

推荐理由:开洋蒲菜是淮扬菜中经典的家常菜,寓意三阳开泰。

制作方法:

选用鲜嫩的蒲菜。去外层老皮并削掉根部发黄处。洗净后,挑选整齐的中间部位,掰断头尾。

炒锅加热,用猪油爆香姜片蒜泥。

下浸泡好沥干的虾仁煸炒。放入蒲菜继续煸炒至微软。

倒入高汤,大火烧开,改中小火继续焖煮几分钟。开盖调味出锅。

长条的蒲菜排在碗底再将碎蒲菜挑起码在中间。

碗口盖盘子倒扣,将虾仁当中做装饰,淋入汤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