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3座城门,12座仿淮安府城墙而建

在明万历四年(1577年)之前,淮河流经淮安府城北,古代国内动乱时期,南北朝通常以淮水为界,自东晋设山阳郡后,淮安城就成了军事重镇,有着“守江必守淮”的说法。

经过各朝的营造,至明嘉靖年间,淮安形成了旧城、新城、夹城三座古城连为一体,三城并列的格局,在中国的古城中别具一格,淮安城的规模也达到了它发展史上的顶峰,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明初靖难之役时,因淮安城坚固且重兵把守,朱棣直接绕开淮安城往南进军;1860年捻军攻克清江浦后进攻淮安城,高大坚固的淮安城使得捻军无功而返。

1945年,淮安庆成门(西门)

淮安区也重建了魁星门城楼及一段城墙,但如果要想看古淮安城楼的真实面貌,就得去南京看神策门了?!

淮安魁星门

南京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又称和平门,是南京明城墙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城楼的城门,而这城楼,是仿淮安府城楼而建。

1930年代的神策门,来自网络

南京明城墙是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历时28年建造,是世界上最长的都城砖城墙,设内城门13座,规模宏伟。

经历明末清初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后,加上自然老化,南京城楼受损严重,1892年,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请大规模对南京城墙进行修葺,13座城楼除中华门外,全部“仿照淮安府城楼式样”重建,为重檐歇山顶式。

神策门旧照,来自网络

神策门现照,zol论坛 豆姥爷摄

此次城楼重建,规模较之明代城楼大为缩小,一是以为经济原因;二是因为明清时淮安府是江苏地区最大的府,淮安府城楼虽规模不如明朝京城南京的城楼,但经济且坚固,经历了多次战争的考验!

淮安府海州提调判官刘子实司吏徐庸作匠朱德山洪武七年月日造

在淮安区巽关新村后面,有数百米的淮安城旧土垣,地势较高,土垣两旁树木林立,散落着无数的碎青砖,往南一直通到古城墙遗址公园,这也是我们能见到的唯一一处古淮安城墙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