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公司大小,这10个管理痛点都相通,背后真相不可忽视(上)

2020-02-22     职场大侠知阳

关注职场大侠知阳,助你打造效率型组织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痛点出现。每每遇到这些管理痛点的时候,总会让管理者无可奈何。

我们以为的痛点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容易被这些问题的表象所迷惑,从而采用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痛点依然在,问题不断发生。

经过多年跟企业打交道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一些比较共同的管理痛点。

之所以这些痛点一直都存在,核心原因还是没能发现痛点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出在哪里?

痛点一:企业永远都面临着缺人的现象

很多年前我就听过这么一句话:人才,是企业的发展根本。

对于人才的渴望,相信做过企业管理的人都会深有体会。很多管理者都会愁一个事情,怎么招到更多优秀的人才?

而现实却是,很多求职者感叹找不到工作,而很多企业也感叹,招不到人。

“缺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真正企业缺的并不是“人”,而是“能人”。

不论是初创期的小企业,还是发展中的企业,甚至是规划期的大企业,都面临着“能人稀少”的问题。

但是,“优秀”的人才本就稀缺,各大企业都想要招到人才,自然就会感到“人才饥荒”的现象。

那么,对于“缺人才”这个痛点现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痛点真相:“能人依赖”

很多人都在说,招不到人是因为“薪酬机制”的问题,或者说是企业缺少这样的机制。但其实在我熟悉的所有大小企业里,这样的机制并不缺少。

甚至还有很多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薪酬分配机制出现。但他们依然觉得“人才稀缺”。

因此我判断,这样的痛点现象并非是“机制”上的问题(当然,如果没有机制肯定也是有问题的),而是企业在运营设计上或者管理系统上不健全,需要依赖“能人”做执行所导致的。

举个例子,要是我们把一位“销售冠军”的成功方法,设计或者总结成一套人人皆可执行的方法论。那么我们其实依赖的就是一种“制度”,而并非个人。

“让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结果”,这才是一个企业解决“人才稀缺”痛点的根本路径。

痛点二:企业一直都面临同行“价格战”的问题

“打价格战”的现象可谓是不分行业、不分企业大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几乎所有企业负责人都很清楚一个问题:打价格战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但依然逃离不了价格战的波及,即便是自己非常不情愿,但被同行的“价格战”轰炸之下,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来参与其中。

我认识的众多企业中,每个老板提到“价格战”问题,都是不认同的,但实际上自己又必须参与。今天促销,明天甩卖的。

像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几乎成为了所有企业面临的头痛问题。不参加吧?自己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参与吧?企业的利润空间下降,甚至赔钱。

之所以会如此被动,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痛点真相:“差异化不明显”

所谓差异化的背后,就是产品同质化现象。

试想一下,两个同样知名度的品牌、功能相似、包装设计相仿的产品,除了价格上有所区别外,还能有什么可竞争的?

所以,我们最终要解决“价格战”的核心,是创造“差异化”。

有一种理论,说是让客户体验到产品的“价值”,才能真正逃离价格战的怪圈。

但所谓的“价值”又很微妙,你认为的价值可能在很多客户眼中并不是真正的价值,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客户是多样化的。

因此,我们在“差异化”价值创造的时候,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独特”起来?

比如,同样是饮品行业,有些品牌就能够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像某凉茶,就主打的是“怕上火”;像好几个核桃,就主打的是“用脑”。

“差异化”不一定就是产品不同,完全可以从概念上找到自己“独特”的点。

痛点三:企业明明制定了目标,但总是不容易完成

几乎所有企业都会在年底制定来年的任务目标。无论是根据往年的数据情况,还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他们总是希望把目标设定得更高。

因为很多企业都相信一个理论:把目标设定得越高,最后总能完成得更好。

而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目标”设定,顶多算是一种“销量梦想”。

超过七成的企业所设定的目标,都是“凭经验”来设计的。那么这时候往往实现目标需要依赖三种驱动。

第一,依赖行情的驱动。

也就是说,如果运气好来年的整个市场行情不错,那么这个目标可能就实现了。

第二,依赖老板的驱动。

差不多中小企业都有一种现象,那就是老板的个人资源占了企业总业绩的大部分比例。要是来年老板“努力”一点,那么目标可能就实现了。

第三,依赖资源的驱动。

随着政策越来越透明,信息越来越透明,资源的驱动力自然也就开始逐步下降。目标如果依赖资源的驱动,那么只会越来越难完成。

那么目标完不成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痛点真相:“拍脑袋制定目标,拍胸脯说完成,拍大腿说明年再来”

目标之所以完不成,核心其实是“目标”脱离了“掌控”。无论是行情驱动、老板驱动还是资源驱动,最终都是“被动”的去完成目标。

当一个企业管理者对于目标失去掌控之后,那么是否能够完成目标基本上都是在“赌运气”。

所以,如果想要制定一套自己能够完成的目标,就需要通过四个维度的交叉设定,才能实现目标的真正掌控。

根据很多企业的实际测试效果,这种“四维”的交叉目标设定方式,偏差可控度在5%左右。

这四个维度分别是:产品、客户、渠道(团队)、时间。

大部分企业都只用了“时间”的维度,比如第一季度完成多少,第二季度完成多少这样。

产品:就是要把自家的产品按照“促销型”、“利润型”、“常规型”和“高端型”进行分类后,分别制定对应产品的目标。

客户:就是按照“新客户”、“老客户”和“大客户”的分类后,分别执行对应客户群体的目标。

渠道(团队):就是根据不同资源、能力等条件的团队,设定不同的目标指标。

时间:就是根据所在行业的淡旺季时间来进行不同目标设定。

四个维度的目标设计,除了单独的维度设计以外,还需要进行交叉设计。

当你通过这种“思维交叉法”来进行目标设定后,你就会很清楚的得到一个工作的公式:“哪个时间段来通过什么方式销售什么产品获得多少销量”。

只有通过这样的目标设定法得到的“答案”,才是你可控的,能完成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目标。

本篇就先跟大家梳理以上三个痛点,敬请期待下一期痛点分析。

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更细化完善的机制、流程和系统战略等东西作为支撑。

如果大家对于这些痛点深有体会,想要获得更多解决的细化办法。可以加入到我们【效率型组织商学院】圈子中来,一起学习如何解决这些痛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azZeXABjYh_GJGVNF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