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关进大牢。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大牢里,一关就是3个多月,几次濒临死境。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境况无比凄惨。御史台的几个恶官必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准备把新法反对派一网打尽。因此,案子审结后,监察御史舒亶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和苏轼另外五个朋友一律处死。
御史们丧心病狂,苏轼危在旦夕。朝中正直人士则纷纷上书,仗义相救。已罢相退隐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劝神宗皇帝不可开此杀戒。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苏轼的儿子苏迈每天到监狱给父亲送饭。由于不能见面,所以父子俩早已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消息,就改送鱼,以便苏轼早做准备。
一天,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告贷,便将为父亲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把暗中约定的事告诉朋友。偏巧那个朋友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以为死期将近,悲恸中,给胞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第一首是写给弟弟苏辙的: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月光西沉,凛冽的霜气使御史台牢狱更加阴风惨惨,檐角上的琅珰在风中叮当作响。梦中那颗向往自由的心依然像鹿一样的奔向云山,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已命在旦夕,好像面临着滚汤烈火的鸡。眼前浮现出孩子们的身影,他们个个额角丰盈,面相非凡,真是自己的好儿子。老妻与自己同甘共苦十多年,可惜平生没有什么积蓄,身后只能让她独受贫苦了。他希望自己死后埋葬在浙西一带,来补偿生前对杭、湖百姓的深深的眷恋!
诗成,狱吏按规矩立即呈交神宗皇帝。
宋神宗读到这两首绝命诗,不禁折服。他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他的锐气。加上太祖赵匡胤早就定下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芝麻小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副部长。
还有一种说法更惨,说是相当于现在的民间自卫队副队长。总之,官职卑微,又不准擅自离开。苏轼精神寂寞,穷愁潦倒,不可言状。不过也正是这种境遇下,苏轼撰诗并手书了《寒食帖》,写苍凉之情,诉惆怅孤独之苦,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绝命诗救了自己一命,凄凉惨况又激发了诗人的旷世情怀。世间事,真是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