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字的最后一笔是横还是竖?“区”字的笔顺、“凹”字第一笔怎么写……我曾以上述问题请教过许多人,这些人当中,有记者、作家、有中学语文教师,也有在校高中生,甚至还有专修古汉语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没一个能够确切而有把握地告诉我正确的亦即教科书上明文规定的答案。倒是有一点很统一:迟疑、比划一阵子之后,都忿然反诘:“你问这个干吗?你管我怎么写呢!”
成年人怎么写那些字,的确没人管。可小学生们若是“答”错了笔顺,就有人管了。事关升学大计,弄不明白可不行。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小学毕业,为了适应中国教育“分槽喂马”的格局,考上一所好一点儿的学校,孩子不得不红头涨脸地翻腾几年前的课本,为的是确定某个字的“笔顺”。我告诉她: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会写、写对。孩子一脸无奈:可是笔顺错了要扣分啊!
孩子无奈,我也无奈。他脑子不笨,学习也还用功,可惜,“笔顺”是小学低年级的课程,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加重,难免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而忘记了个别方块字的笔顺。这种忘记,我认为恰恰证明了笔顺的不重要。包括一些以文字工作为职业的成年人在内,又有几个人能完全按照教科书上规定的笔顺写出所有的方块字呢?考试时出这种题,除了故意难为学生之外,我看不出有什么实际作用。
方块字本来就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文字,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本来已经被束缚得可以了,难道犹嫌不足,还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孩子们有限的思维“榨干”才过瘾吗?
诚然,教育是科学,科学是马虎不得的。但,笔顺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书写方法,与科学无大关涉。个别结构特殊的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丝毫不会影响这个字的规范性。若是连这样的事情也必须统一起来不可逾越的话,中国人还有什么创造性和想象力可言?
即如吃饭,广东人先喝汤,北方人则是先吃主食,结果都是填饱肚子而已。倘若发个文件,把吃饭喝汤的次序统一起来,慢说行不通,也根本无此必要。
却为什么用这类毫无意义的问题难为孩子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