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军入关到清朝灭亡,看八旗兵的战斗力!

2019-05-27     谋士说

公元1583年5月,25岁的努尔哈赤,以祖上遗留下来的13副铠甲和部众30人起兵,3年后他就报了杀父之仇。并很快统一了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落,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自称“天命皇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野心急剧膨胀,以七大恨告天,征讨大明王朝。不过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实现吞并明朝的愿望,公元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城,不久含恨而亡。

清朝皇帝画像

清军入关,梦想照进了现实!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接过指挥棒,据说皇太极当政的时候,八旗兵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满洲兵力本极强悍,用能以一隅之众抗天下之兵,然其衰敝亦极速。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谕王大臣即谓“太祖时八旗子弟一闻行师出猎,莫不踊跃争先,今则或托妻子有疾,或以家事为辞”,可见清人尚未入关,其部落勇武之风,已非初兴时比矣。

从吕思勉《中国近代史》当中就可以看出,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八旗兵已经没有他父亲在位期间么强悍。很多旗人见出征就以总总借口,拒绝出征。所以,皇太极在位期间,八旗兵并没有多少建树,以至于徘徊在山海关外。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就死了,离八旗兵进山海关就一年的时间,可见皇太极没有那个福气。皇太极死后,6岁的顺治帝即位,由多尔衮辅佐。

崇祯帝即位的当年,全国爆发旱灾、蝗灾,渴死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好起来造反。当时的明朝已经被魏忠贤之流掏空,加上突如其来的旱灾和蝗灾,给老百姓的生活简直就是雪上加霜。由于明朝贪污腐败严重,国库空虚,政府救灾也不力。明王朝面对突如其来的起义,崇祯帝也是手足无措。

俗语有言:“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崇祯帝是真没钱了,他穷到什么地步呢?已经穷到让大臣们向朝廷捐款,一个皇帝还要大臣捐款,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国家有多穷。据说,守卫北京的禁军有半年多没有领军饷,这样的军队还能为明朝卖命吗?

闯王李自成

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崇祯帝连逃跑都来不及。原因是,守城的士兵没有抵抗,直接开门投降了。所以,明朝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灭亡了。而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后,对城内的官吏进行了严刑拷打,让他们将贪污的银子交出来。所以,很多明朝大臣被他搞得人心惶惶。据说,很多人将银子拿了出来,还被打,有的被打死挂在北京城内的街道两旁,简直惨不忍睹。

身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本来在回京救援的路上,走到半路听说明朝灭亡了,又返回了山海关。李自成派人去招抚吴三桂,吴三桂也同意了。当他回北京的时候,听说家被抄了,父亲吴襄还被殴打,老婆也被李自成部下霸占。吴三桂一怒之下,反过来攻打李自成的山海关守将。其实,吴三桂反叛,并非父亲被打,老婆被霸占,他在乎的是自己的性命。因为,当时北京城内到处挂着尸体,他派出去的人,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了他。他父亲本来就是一个贪污犯,自己也贪了不少钱,吴三桂害怕李自成杀他,才投降了清朝。如果,吴三桂真的因为陈圆圆被霸占造反,他在云南做平西王时,陈圆圆也不会去做尼姑。此外,吴三桂父亲吴襄还在李自成手里,他造反父亲也活不了,关于吴三桂叛乱的原因,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吴三桂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职,为了荣华富贵,他也顾不得什么民族大义了。于是勾结清兵,请求清朝出兵帮忙。这正是清朝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虽然怀疑,但是多尔衮欣然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星夜兼程,一夜赶了两百多里,驻扎在山海关外。为了防止有诈,多尔衮派人打听虚实。在得到确认以后,多尔衮在李自成攻打吴三桂的时候,出其不意的攻击了李自成的军队。

当李自成亲自率领6万大军去攻打吴三桂,由于被夹击,李自成的军队被毫无悬念的打败了。要知道清朝两代人都没有实现,多尔衮就轻而易举的入关了。在清朝统治者眼中,简直就是一场梦。这历史性的一刻,也让顺治帝多了一个头衔——“清世祖”。

八旗军

清军是如何收拾国内残局的?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编牛录为“四固山”。“牛录”的意思是“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而“四固山”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旗”。“四固山”最开始由红、白、黄、蓝四种颜色为旗帜,后来将原来的四旗镶上边,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到皇太极即位以后,投靠清朝的汉军越来越多,皇太极相继建立了“汉人八旗(33000人)”和“蒙古八旗(25000人)”,统称为“八旗军”。

清军入关时的“八旗兵”,包括满、汉、蒙二十四旗,总兵力不到20万。其中,驻守北京的八旗兵有10万人,能在外打仗的也不过10万。后来,顺治帝收编明军及其它汉兵,以绿色旗帜为标志,组建了“绿旗兵”又称之为“绿营”。“绿营”全部由汉人充当,在康熙帝在位期间,“绿营”人数已经达到了66万人。清军入关后,国内有三股势力,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政权,这三股势力很快被清朝剿灭,全靠绿营的人。如果,以八旗兵收拾残局,我看清军要被打回山海关外。

清军入关以后,多尔衮没有像李自成那样,对明朝的大臣严刑拷打,他对投降的明朝将领官复原职不说,还成为清朝的平乱先锋,归为己用。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多尔衮在汉人的建议下,先安抚明朝老臣,并宣布全国免除明朝一切苛捐杂税,以此收买人心。

在清军没有入关之前,多尔衮就得到了明朝降将洪承畴等人的帮助,已经初见成效。所以清军占领北京以后,接连任用了六个大学士,其中四个是汉人。此后又重用兵部右侍郎金之俊、户部侍郎党崇雅、进士方大猷等人。在谋臣的建议下,多尔衮采用的是以汉人打汉人,这招效果非常好,以当时的八旗十万人肯定无法收拾残局,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降将身上。

排队剃发

清军刚入关时,只占据北方部分的确,而大西南地区还掌握在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小朝廷的手中。由于当时三方势力,各自为政,你打我,我打你,内部根本不和。所以,清军向各地区的明朝将领抛出了橄榄枝,很多人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主动投靠了清朝。

比如郑芝龙、李成栋、孔有德、吴三桂、洪承畴等人,都是清朝平乱的中流砥柱。清军在得到这些将领以后,命令阿济格和吴三桂攻西南地区,主要对象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征讨南方的将领是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李成栋等人,可以说,送死的都是汉人,旗人全是做将领的。

当时南明弘光皇帝封郑芝龙为南安伯,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后来,在清朝的利诱之下也投降了。只有,他的儿子郑成功还在做反抗。郑芝龙投降清朝的理由,估计和其他明朝降将差不多。郑芝龙说:“明朝和清朝都一样,无非是换了个主子!”反正,自己也做不了皇帝,谁想做皇帝都一样。且清朝已经占领了北京,给出的待遇这么好,投降照样可以做官。如果抵抗不一定会赢,所以抗清思想就动摇了。

福建投降了清朝后,清兵派明朝降将李成栋进攻广东,此人连灭两个南明皇帝,为清朝平定南方出了不少的力。当李成栋进攻桂林的时候,受到了挫折,据说在其老婆的劝导下,很内疚,于是又投降了南明王朝。李成栋在桂林受挫叛变,清朝命令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进攻广西桂林,这些在桂林再次受挫,导致江西也落入南明之手。

多尔衮听说江西和广东又回到了南明朝廷的手中,这才派出八旗子弟出征。差不多一年时间才收复南昌,而广州在公元1651年才被尚可喜收复。后来,张献忠的部下李定国投靠南明永历政权以后,广西和云南一直没有收复。清军曾派十万人围剿李定国,清军亲王尼堪,被斩首,全军覆没。由于李定国的功劳太大,孙可望嫉妒李定国两人出现间隙。孙可望决定除掉李定国的事情暴露,多次攻打未果以后,孙可望拿着义军的军事布局地图,投靠了清军。孙可望投靠清军,严重影响了战局的走向。公元1661年,清军兵分三路,围攻云南,永历帝逃到缅甸,缅甸迫于军事压力,将永历帝送给了被吴三桂,不久被处死。李定国得到消息想援救的时候,为时已晚,永历帝被杀传出后,李定国悲愤成疾,次年病逝,清军才逐渐平定全国。

吴三桂

从“三藩之乱”看八旗兵的战斗力!

郑成功在永历帝被杀的这一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赶走了荷兰人,占据台湾。清军基本平定了国内的叛乱,接下来就是处理“三藩之乱”的问题。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都是清朝平定国内势力的主力军。从他们的封号就可以看出来,吴三桂平定了西南地区,而尚可喜和耿精忠平定了黄河以南的地区。范蠡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几个人想必是忘记了中国这句古话。清朝平定国内叛乱之后,汉人将领基本没有了用处,且这些人的权力太大,反而对清朝是个威胁。所以康熙帝即位以后,就开始削藩。

我国历史上,每次一次削藩都遭到了反抗。汉朝时期,汉景帝削藩导致“七国之乱”,明朝朱允炆削藩导致“靖难之役”。而清朝的削藩同样遭到了三个藩王的抵抗,从“三藩之乱”这件事来看,我们才能目睹八旗兵真正的战斗力。

其实,吴三桂这人还是有些本事,只是叛乱的时候已经61岁了,年龄太大了,给他的时间不多。吴三桂叛乱之初,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省都响应了他的号召。据说,清朝有26名总督、巡抚、提督等都参加了这次叛乱。曾经明朝的降将也有20多人响应他的号召,、可见全国掀起了抗清热潮。

皇帝朝仪

在"三藩之乱"爆发时,索额图手捧“宁南靖寇大将军”大印,授予代善曾孙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命令其征讨云贵的叛乱,并南下驻守在荆州。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八旗兵在荆州竟然屯兵八年不敢与吴三桂交手。据说马在镇守荆州期间,勒尔锦听说吴三桂要渡江攻打他,勒尔锦竟然埋了比利时人南怀仁所督造的新炮,准备弃荆州逃走。不过,后来虚惊一场,等吴三桂死后,清朝下旨才渡过长江,攻取了常德。

康熙后来让八旗兵向西攻重庆,勒尔锦走到半路不敢前进,折路返回,自己解除了大将军的职务。康熙再任命康亲王杰书去浙江和福建平叛,驻守金华两年多也不敢动。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当初攻福建海澄时,杰书竟然不敢去救援。

在"三藩之乱"时康熙封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封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让两人去江西,这两人驻扎在南昌,不敢挪动半步。吴三桂死后,两人才不慌不忙的出兵。如果,不是康熙下旨,估计要在南昌呆一辈子。在后来的作战当中,喇布简直就是在消极平叛,主要是贪生怕死。而岳乐比喇布要强很多,他虽然也怕死,但是他派"绿营"将士帮他去打。说来说去,还是八旗将领越来越孬。

公元1681年冬,汉将赵良栋到达云南昆明与清军会师。当时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在昆明城内仅有5000多人,安亲王岳乐的侄儿彰泰当时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在昆明城外已经驻扎了半年之久,他只将城围困,而不敢攻城。绿营广罗总兵赵良栋就去问彰泰,说:“我们围久了,粮食吃完怎办?”彰泰却说:“皇上豢养满洲兵,岂可轻进委敌?你和你的兵初到昆明,也该休息休息,养养身体。”赵良栋没有听从彰泰的话,先切断了昆明城内的粮道,然后在晚上攻城,彰泰只得让40万大军跟着上。吴世璠面对几十万的大军,昆明城肯定守不住,最终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这样平定了。

雅克萨之战

康熙入关的时候,八旗子弟不足20万人,有10万在驻守京城。真正能用到全国的兵力非常有限,而当时的汉军"绿营"达到了60多万人。所以,康熙重用了汉军,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时候,起到了中坚力量。如果,没有汉军为他卖命,康熙估计早被赶出了北京城。从"三藩之乱"来看,八旗兵已经开始颓废了。其实,康熙也知道,处于太平盛世的八旗兵开始颓废了,所以在蒙古建立了一个马兰围场,专门让八旗贵族练习射猎。

如果说八旗兵没有颓废,我们再从“雅克萨之战”领略一下清军的战斗力。"雅克萨之战"清朝与沙俄军打了两次,如下:

  • 第一次:时间是公元1685 年,俄军大约1000人,能守城的大约450人。清军出动了3000人,其中420人为汉兵,还有四五百人为达斡尔兵。战争结果是,清军打死了一百多人,俘虏了700人左右,有45名俄国人不愿意离开,留在了中国。
  • 第二次:时间是1686年,康熙令萨布素率领2000人攻取雅克萨城,俄军方面有826人。战争结果,清军8月攻雅克萨城,击毙俄军111人,自此就再也攻不下来了,清军只好改进攻为围困。围了大约4个月左右,俄军因为坏血病只剩下150人,其中能执勤的只有30名士兵和15名少年。150人的雅克萨城,能守卫的只有45个人,围困了4个月,还没有攻下来。到底是俄军太强还是清军太弱,我不好评价。据说,在最后的关头,清军想要总攻,结果收到了北京撤军的消息,因为沙俄派人到北京和谈了。在我国历史上,应该是与外国人战斗人数最少的一次,且还打了一个平手。

最后,借用《中国近代史》吕思勉老先生的话,总结一下八旗兵的战斗力:"三藩之终于覆亡,仍汉人之自相屠戮耳。川楚白莲教起,清兵以乡勇居前,绿营次之,旗兵居后。论者谓经三藩之变,而知旗兵之不足用,经川楚白莲教之变,而知绿营之不足用。其实清代兵力,入关以后,即不可以遇大敌,其戡定中国,开拓疆土,非适值天幸,则掩耳盗铃耳。"

三藩之乱的覆亡都是汉人自相残杀的结果,四川和湖广的白莲教起义,乡勇打头阵,接着是汉兵正规军,最后才是八旗兵。所以,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兵已经不能抵御大敌,只能依靠乡勇和绿营。最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八旗兵几乎废掉了,完全靠淮军和湘军。无论是英法联军侵华还是八国联军侵华,守卫北京的禁军全是老爷兵,战斗力估计不及当时的土匪。

清朝能入主中原,真的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当时明朝已经步入暮年,而清朝正好是十八岁的小伙子。明朝贪污腐败,加上内忧外患,李自成简直就是神助攻。而吴三桂为了荣华富贵,也不顾什么民族大义,直接打开城门,两个人简直就是绝配。真的是老天爷亡明朝,谁也拦不住。

参考文献:吕思勉《中国近代史》、孟森《清史讲义》、张九州《清代皇帝趣闻轶事》、黎东方《细说大清》、《清史稿·兵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9_8_msBmyVoG_1ZLq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