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问,我家宝贝什么事情都喜欢和大人反着来,比如让他吃饭偏不吃,我如果说,宝贝不用吃饭或者不让吃饭,他就吃起来。
不光是吃饭,好多事都是这样。怎么办呢?
在孩子2岁这个年龄左右,开始有了自主意识,他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要做决定。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有些孩子可能从1岁半以后就进入了这个阶段。
首先爸妈要认识到孩子长大了,有主意了,这是好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好,在一些小事上,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做决定。
但这里面有一个技巧,就是一次只需要给孩子两个选项让他选择,并且这两个选项都是家长可以接受的,这叫“有限选择”。
比如拿吃饭这件事来说,不要问孩子“你是吃饭还是不吃”,因为如果孩子说“不吃”,你会担心他饿到,或者影响健康,是你不愿意接受的,当然偶尔饿一两顿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
你可以这样问:“你是想坐在我们旁边一起吃,还是在你的小餐桌上吃”?也可以问“你是想先吃菜,还是先吃肉?”从你的问话中,孩子感觉到你在意他的想法,他是被尊重的,他通常也会很乐意地从你给的建议中选择一个。
有些爸妈试过这招,发现不管用。这是因为之前你一直是要求孩子要服从你的指令。孩子已经习惯了用不听话、反抗这一招来对付你,对你的改变,他需要考验你是不是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爸妈要拿出改变的诚意,认真对待孩子的想法,认真感受孩子的感受,不再用强迫、命令的方式来让孩子听你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听孩子的,让孩子做决定。比如说好每天看1集动画片,动画片演完了,孩子还想看。怎么办呢?
1.不唠叨,不指责,妈妈自己去关掉电视。告诉孩子:“1集已经演完了,你需要休息了。”
2.接纳孩子的情绪“动画片这么好看,你特别想多看一会儿对吗?妈妈有时候看到好看的节目,也舍不得关电视。”
3.转移注意力,给孩子找一件感兴趣的事做:“我们去玩你的小汽车吧!你的小汽车那么多,我们一起想办法给它们建个车库怎么样?”
如果爹妈尊重孩子的成长,允许孩子参与做决定,孩子的这个逆反阶段会很快过去,重新成为一个温和、快乐的孩子,而且会比以前更快乐,因为他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力量。
特别提醒一下,也可以按照孩子的想法,跟他反着说,偶尔用一下激将法。不过,激将法不能常用,一次两次还行,多了就不管用了,还是要回归到上面所说的正常的沟通方式上来。
注意,如果总是对孩子说:
“不要吃手!”
“不要玩水,衣服都湿了!”
“不能乱涂乱画。”
“不要乱跑!”
“不许说脏话”
“不要过去,有危险。”
那么也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频繁让小朋友“不要”做某事,小朋友会有一定逆反心理,并且变得不敢尝试新事物。
还有的小朋友,如果别人对他说,你不许这样做,不可以,他就情绪激动炸毛发脾气,搞得亲子关系特别紧张。
到底应该怎样解决呢,怎样才能用正面的要求去引导孩子呢?
1.父母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孩子接受不了被否定的语言,妈妈就换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
比如,晚上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孩子却还想再玩一会的时候,你一说,不行,你必须去睡觉。孩子就急了。
那你不如给他一种选择:9点了哦,今天你是穿蓝色睡衣还是穿黄色睡衣?今天你打算读一个睡前故事,还是读两个睡前故事?
这就等于在告诉孩子,睡觉的时间到了,你要开始准备了。
2.要让孩子学会接受“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你不能这样做”,不止是妈妈,老师,同学或者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可能会说这句话,所以孩子必须去学会接受它。
平时妈妈爸爸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比如,当孩子说,妈妈你不能这样做的时候,妈妈坦然的面对并回答,你说的对,谢谢提醒。让孩子了解,就算被说“不可以”也根本没什么。
3.规则很重要
对于亲子之间经常出现冲突的事情,一定要制定出规则。
比如:吃饭前要洗手,到点了要睡觉,玩具玩过要收拾好,出去玩的时候时间到了就要回家等等,当爸爸妈妈为孩子建立了规则并让孩子学会遵守,亲子之间的冲突就会慢慢减少。
4.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
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能双重标准。
你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和规则,自己有没有做到呢?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认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他们发现规则建立者都不会按照规则行事,这样的规则他们自然就不会遵守。
当你脾气很暴躁,孩子自然也会学到脾气暴躁的反馈。用“轻轻地走”代替“不要跑”,用建议代替命令(除了危险的事情),用温柔的声调代替凶巴巴的吼叫。这些都会让你和孩子变得更好。
其实运用以上的方法并不难,但是要改变妈妈以前的说话习惯,减少使用“不行”“不要”“不可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请妈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运用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