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国时代“疑古派”的“旗手”人物——顾颉刚先生,我经常在网上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
顾颉刚的“疑古”矫枉过正,“东周以前无信史”“夏商皆伪史”的论断,已经被今天考古发现啪啪打脸,几乎成了一个笑话,在他们眼中,顾颉刚的“疑古”几乎成了数祖忘典的代名词。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可谓真知灼见,他根本没有怀疑过商朝的存在,这完全是竖立一个不存在的“稻草人”进行攻击。
最常见到的一种说法是:顾颉刚及其“古史辩派”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而众所周知,早在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就发现了甲骨文,民国时代的顾颉刚根本没有机会“疑古”。
比如:我昨天在某问答网站也看到了这种说法:
这个问题我曾经和一个朋友也讨论过,他也是这个观点:面对甲骨文这样的铁证,顾颉刚怎么会傻到说“东周以前无信史”呢?小学生也不会犯这个错误呀!
甲骨文是在1898年就被发现,但顾颉刚真的说过“东周以前无信史”,但是,我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存在误区和偏颇:
下面就基于文献的白纸黑字,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众所周知,东周以前(或者说公元841年以前)的中国历史:年表缺失,史料缺乏也非一手,历史文献流传过程中会发生讹误、散佚,导致很多材料抵牾,也存在着传说和历史相混杂的问题。
所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大致就是说:记载上古历史的史料,不能盲目的全盘相信,而是要加以审查、辨别,然后再相信,从而构建真实的上古史,非常类似于刑法上的“疑罪从无”。
用胡适先生的话来说:
怀疑的目的是得其“真”,疑错了也不要紧,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宁疑古而失之, 不可信古而失之。
这是完全没问题的,“信则传信,疑则传疑”一种都是中国史学一贯的优良传统。
但是,在当时“打倒孔家店”大思潮下,再加上顾颉刚主要是审查文献,他对金石、考古不是很了解,对“二重证据法”运用得不够,在头脑一发热的情况下,确实说过了一些过头话。
“东周以前无信史”就属于过头话之一,
其实,“东周以前无信史”之论,最早出自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胡适。
在1918年成书《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曾说“东周以前的古史值得怀疑”,儒家经典《尚书》、《易经》没有史料价值、《诗经》有少许史料价值。
注1
在1921 年7 月31 日的讲演《研究国故的方法》中,他说:“东周以前的历史,没有一字是可信的”。
注2,
我们知道,顾颉刚最初可以说是胡适的“门下走狗”,他的“疑古”学术思想来源就是胡适。顾颉刚最早对“三皇五帝”体系发难,就是得到了胡适的认可,这让他信心大增。
1920年,顾颉刚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四千年历史藏污纳垢.....跌到两千年,则是一大改造”,这也是就是说,他已经开始认为夏商历史不可靠。
【注3】
1921年,在给好友王伯祥的信中他明确提出“东周以上无史”,“三皇五帝到夏、商都是伪书的结晶”:
注4
1922-1923年,他的“上古史层累说”开始形成,后来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明确的阐述为三点,如下图。
“上古史层累说”也是顾颉刚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
所以,大致可以说,“东周以前无信史”的论调,滥觞起源于胡适,顾颉刚发扬光大,大约形成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这个时候甲骨文出土二十多年,他两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很简单,当时又不是今天互联网时代,胡适、顾颉刚对甲骨学的研究进展并不知道,或者说强烈的“先入之见”,让他们不怎么关注这些信息。
1922年,胡适才开始注意到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他在北大的《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一文中说:
最近三十年来, 甲骨文字的发现, 竟使殷商一代的历史有了地底下的证据, 并且给文字学添了无数的最古材料。【注5】
到了1928年,胡适在《治学的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注意到了纯粹文献考据的一些弊端,他认为“故纸堆翻跟斗”没有出路,需要吸取实验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他指出:
河南发现龟甲兽骨,把古代殷商民族的历史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上。
【注6】
1926年,顾颉刚在《古史辩》的《自序》中回忆:他初次读到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研究成果以后,非常震撼,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些。顾颉刚都坦言,罗、王二人的书太贵,他买不起。
同时,他进行了一些反省,觉得自己学问基础差,不了解考古学,但同时认为罗、王在“辨伪”方面稍差人意:
注7
顾颉刚、胡适的“东周以上无史”,是在不了解甲骨学研究进展情况下,说的一两句过头话,后来有所修正。
今天我们总会“以今度古”,由此产生一个误区:1898年发现甲骨文,这之后,全天下人马上都知道这些龟甲是殷商遗物和文字。
1898年,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发现甲骨文,但是注意:这是后来推测,从民间走访来看,安阳当地人发现卜骨可能更早。
1899年,古董商将这些龟甲卖给了一些给王懿荣(在中药材龙骨上发现甲骨文是讹传)。
在清末,全中国能认得甲骨文,并判断为殷商文字的学者,我估计不超过十个人,如:王懿荣、孙诒让、吴大澂、陈介祺、罗振玉等造诣很深的金石学家。
在北京当官的王懿荣,能发现甲骨文就属于小概率事件,其次,王懿荣只是猜测是殷商文字,而且也不知道出土地。
我们知道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年后,也即1900年的庚子之变,他就自杀殉国。
王懿荣又没有出书,当时又没有学术期刊,又没有像今天一样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除了王懿荣的几个好朋友,谁都不知道王懿荣收藏了甲骨,以及这些龟甲的意义。
王懿荣
后来,因为经济压力,王懿荣的儿子将他爹收藏的甲骨卖给刘鹗,刘鹗集结出版了《铁云藏龟》,这是甲骨文著录著作的首次出版。
但当时这本书用的柯罗影印版技术,售价非常昂贵,除了对金石学有兴趣的有钱学者,会有几个人买??
1909-1910年,最早研究甲骨文的罗振玉,经过研究、走访,他才确凿无疑的搞清楚:
即便这时候,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这件事,另外几亿人一无所知。当时,1893年出生的顾颉刚只有十七岁,1891年出生胡适只有十九岁,准备出国留学。
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典范之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在1917-1919年发表。
1925年,王国维以“释古”为前提的《古史新证》课在清华国学院开讲。
1927年,中央研究院开始在安阳小屯进行考古发掘,从考古上确凿无疑的证明了甲骨文出土地。之后进行一共十几次,一直到1937抗战之前年终止。
甲骨学大事记如下表:
引自:注8
综上所述,1898年只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安阳农民发现了一些“破骨头”,直到1910年,罗振玉才算毫无疑问的认识到这些骨头的价值和出土地,但仍然只有少数几个学者知道。
因此,顾颉刚和胡适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开始注意到甲骨学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正常的。
“东周以前无信史”,“五千年历史可以砍到两千年”等等言论,正是顾颉刚在不了解甲骨学成果情况下,说的一些过头话,顾颉刚后来有所修正、反省。
胡适后来更是与顾颉刚分道扬,对于东周以前的历史,他倾向于“释古”。
所以,一个学者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再说,谁还没有一个中二时期?
不过,顾颉刚先生的“疑古辨史”的主要成果——“上古史层累构造说”,总的来说是非常天才的洞见,至今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