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特别是从事服务业的,有一个核心的标准姿仪,也即:双手交叉置于大腿(坐)或者小腹(站),以突出女性的端庄和亲和,如下图所示:
我们知道,汉唐以前时代的中国人都是“跽坐”,也即“跪坐”。甲骨文的“女”正是从一个跪坐女性取像——双手置于大腿,头微偏:
《说文》:女,妇人也。象形。
注1
寥寥数笔,传神的勾勒出一个“婀娜、文静、含蓄”的女性形象,可以说一看即明。
这就是大俗话说的“鹌鹑样”,可见这个姿势不论古今都流行:
《喜剧之王》剧照
有一些从“女”的甲骨文,以突出“女性特征”的办法来造字。
比如:
这在以前的文章中经常讲,古代的成年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有“笄”有“髻”的女性,表达“已婚成年女性”。
在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每、母”同为唇音读音相同,都可以表示“母亲”,“母”是突出“成年女性的生理特征”,“每”则是突出“成年女性的社会特征”。
女性作为“母亲”之外的第二个角色就是“妻子”,从“女”的字很多都与“妻子”有关。
“妻”字从“女”从“又”,根据目前学界说法表示“先民抢婚的习俗”,全字像“手抓女性头发”之形。【注2】
“娶妻”之“娶”,从“女”从“取”:
其实“取”字也跟“暴力”有关,“取”字从“手(又)”从“耳”,本义是“战争割下战俘耳朵”的意思,因为上古战争中割耳计数论功。
《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图引自,同注1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原始“暴力娶妻”在汉字中的反应。
“家”中有“女”才能“安定”,“安”字从“宀”从“女”:
家有贤妻的标志就是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这也是家庭妇女的职责,所以,“妇”字从女“帚”,“帚”也即“笤帚”,会意“打扫卫生的家庭妇女”:
生儿育女,母子相亲为“好”,并不是“男女相亲”:
“如”的本义为“跟随、随从”,所谓“夫唱妇随”: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宋徐锴注: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
“妥”字《说文》漏收,甲骨文中有这个字,“妥”字从“爪(手)”从“女”:
学者徐在国认为,“妥”字会意“以手抚女”,表示“安抚、安定、安慰”之意:【注3】
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从“女”的汉字,表达是贬义,如:婪、奸、嫉、妒等等,这当然是古人的一种偏见和歧视,这个问题另文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