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简化字“气”其实比繁体字“气”出现得早。“气”字始见于甲骨文:
这个象形可谓一目了然,取像自“云气”,表示“云气、空气”之“气”:
《说文》:气,云气也。象形。
【注1】
由于这个字与汉字“三”十分相似,容易产生混淆,所以,东周时代的字形,将首笔和末笔的横划稍微弯曲,以作区别:
至此“气”的基本轮廓就有了。可以看出,古今文字几乎数千年变化不大。
战国时代有从“火”的“气”字,汉代以后基本就被淘汰了。
“气”的字形演变过程:
【注2】
“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假借表示一些虚词意:
如:《甲骨文合集》12532正:王占曰:疑兹气雨。之日允雨。
《甲骨文合集》12532
意思是:商王占卜说,这个卜兆显示终究会下雨。这一天果然下了雨。
如:《屯南》2366:“气日(酉彡)”
《屯南》2366,引自【注2】
意思是:到了这一天举行(酉彡)祭。
在金文中,也假借表示“索取、给予”的意思,这个假借意义的后起字也就是“乞求”之“乞”。
如:春秋金文《洹子孟姜壶》:“用气(乞)嘉命”
《殷周金文集成9729 》
意思是:祈求得到君王的美好命令。
综上所述,在殷周古文字中:
《说文》,迄,至也。《说文》:讫,止也。
“迄、讫、乞”是“气”的假借义成字,起到分散职务,精确表意的作用。
理解汉字的分化模式,是【古文字学】的重中之重,不然你无法理解汉字演变过程。
“气”字出现的非常晚,始见于《说文》小篆:
“气”是一个形声字,以“气”表声,以“米”表意,本义是“馈赠的粮食”,是“饩”的本字,简化字为“饩”
《说文》:“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矦。’䊠,气或从既。饩,气或从食。”
“气”的演变过程:
【注4】
在《睡虎地秦简》中,“气”用作本义,表示“粮食”,如:
《睡虎地秦简·仓律22》:禀者各一户以气(饩),自封印,皆辄出,余之索而更为发户。
《睡虎地秦简·仓律22》,图引自【注5】
也通假“云气、空气”之“气”:
《睡虎地秦简·封66》:解索,其口鼻气出渭(喟)然。
睡虎地秦简·封66,图引自【注5】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法呢?
很简单,因为当时还没有“迄、讫、乞”等字,这些字的意义全部是用“气”在表达,职务过多,容易产生歧义。
而“气”字只有一个职务,就是表示“粮食”,所以街借用“气”字表示“空气”之“气”,起到分散职务的作用,之后渐渐约定俗成,积非成是。
正如清代学者王鸣盛《蛾术编》所言:
王鸣盛《蛾术编》:‘气’字隶变,以‘气’代‘气’…‘气’废而不用。
经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可以放心的下结论:
在古文字阶段,假借“气”表示“终止”、“至、到”、“祈求”等多个假借义,职务过多,很容易发生歧义。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最早是从战国秦简开始的,就借用职务比较少的“气”表“气”的本义“云气、空气”,而本字“气”则表示“假借义”。
后来,“气”的三个假借义分别造了“迄、讫、乞”三个汉字,以实现精确表意。
但是,以“气”表示“空气、气息、气体”已经约定俗成,形成习惯固定下来。
所以,“气”可以说是“鸠占鹊巢”,从而导致本字“气”无处可用,成为一个古废字。
而又为“气”的本义造了一个后起字“饩”。
所以“气”、“气”、“饩”职务的变更关系,东拉西扯,十分错综复杂。
综上可见,新中国的简化方案,启用古体字“气”,使其回归本位,废除“气”字,将“鸠”赶出“鹊巢”。
简化方案在简化字形,减少笔画的同时,也是一种正本清源。
所以,真的不要说繁体字比简化字更能代表传统文化之类、更有理据,那是你真的不懂汉字的演变。
汉字从隶书以后,构字理据大量丧失,充满着讹变、混同,无数的将错就错,积非成是,很多“正字”反而被“非正字”取代。
除了“气、气”,还有诸如“球、球”,“球”的本义是一种“玉器”或曰“玉声”,因为错误使用,之后约定俗成,将错就错,反而将正字“球”挤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