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张辉博士(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认为中国特有的物种,比大熊猫还珍贵的——长江白鲟,可能已经灭绝。
注1
2020年新年,这个消息很快在国内网络上传播开来,被网友认为是新年的第一个“悲伤消息”。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的身影是在2003年,下图是当时留下的资料照片:
图片引自澎湃新闻
现如今,只有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博物馆中有一条的白鲟标本:
图引自注2
我查阅了一下白鲟的生物信息资料:
白鲟是一种比人还古老的物种,是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残存下远古鱼类,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一般体长为2-3米,以小鱼虾为食,体重200-300千克。最长可达7米,700多千克。
白鲟每年春季要回溯到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产卵(四川、重庆)。
70年代,四川的白鲟还很多,渔民经常捕到,川中渔民有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千斤腊子”就是“中华鲟”,“万斤象”就是也即“白鲟”的另一种称谓“象鱼”。【注2】【注3】
应该说,无论古今,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见到这种无鳞且长鼻的古怪大鱼,一定会过目不忘。
那么,传世文献、考古发现,有没有一些蛛丝马迹,证明古人曾见到这种大鱼呢?
“白鲟”在四川地区被称为“象鱼”,这就让我一下想起了,在古蜀国的金沙遗址中,就发现过“长鼻子鱼”的图腾。
可能我们都知道金沙遗址中的金箔“太阳鸟”,其实,在金沙遗址出土过一条刻有“长鼻子鱼”纹饰的金带:
金沙博物馆官网对纹饰描述是:“鱼嘴有似鸟喙的长吻”“Y形鱼尾”、“鱼身无鳞”,这完全符合白鲟的特征。
注4
最初,学者们认为是一种抽象夸张的动物,所以也将其称作【商周鸟首鱼纹金带】。
后来,有不少学者才渐渐指出,这个图案就是长江中下游特有鱼类——白鲟。所以,这条金带也称为【双鲟金带】。
注5
长江上游及其支流金沙江、岷江很多四川河流,都是白鲟的产卵地,古蜀人肯定见到过体型庞大的白鲟,崇拜或者神化这种大鱼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无独有偶,1981年在成都发现的【曾家包汉墓画像砖】中,有一副狩猎和制酒图,图中的有鲤鱼和“长鼻子”的白鲟的形象:
注6
在传世文献,白鲟一般叫做“鲔wei3”或者“鱏(xun2)”,经常与另一种体型庞大的鱼——鳣(大型鳇鱼的古称),一起并称。
从先秦《诗经》、《山海经》的注解,到唐代《经典释文》、明代的《本草纲目》,古人对“鲔、鱏”的解释都非常清楚:“长鼻子、无鳞”、“尾岐如‘丙’”:
宋代《道子墨宝·搜山图》、明代两个版本的《搜山图》中都有“长鼻”的白鲟形象:
宋代《道子墨宝·搜山图》
明代《灌口搜山图》
明代《二郎搜山图》
明代的百科全书《三才图会》和清人徐鼎所撰《毛诗名物图说》中的【鲔】:
《三才图会》
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四库全书本)
综上可见,可见古人对白鲟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古籍文献中,非常清楚的强调与其他鲟鳇类的大型淡水鱼的几点区别特征:长鼻子、青斑纹、白腹、无鳞、丙尾。
白鲟和中华鲟的区别
无论是四千多年前的古蜀人,还是唐宋以来的画家,都刻画出了白鲟最醒目的特征——长鼻子。这是今天发行的纪念邮票,区分白鲟和其他大型淡水鲟鳇鱼,依然还是一目了然的长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