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书家灿若星辰,有“羲献颜柳,苏黄米蔡”....等“super star”,也有数不清的无名大师,如:商代的贞人巫师、敦煌的“职业抄经人”、民间的刻碑高手.........
中国书法艺术有各种各样的载体,甲骨钟鼎,简帛金石......魏晋南北朝以后,纸张书写才渐渐成为主流。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想过,在纸张没有出现以前,中国篆刻艺术的载体——印章,是印在哪个地方呢?
其实,是印在黄土泥巴之上,也就是所谓的“封泥”。如下图:
秦代封泥
“封泥”也可以叫“泥封”,是纸张发明以前,战国秦汉之际古人用印遗迹,相当于欧洲人的“火漆封缄”:用蜡烛密封文件,然后盖上印章,防止别人拆开信件。
欧洲的火封
封泥文字多为小篆,封泥的原印是阴文,钤在泥巴上便成了阳文,泥面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虽然谈论艺术之美,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可谓“人言人殊”,但总体来说泥封文字呈现出一种雄浑挺拔秦汉气象,给人一种古拙率真的艺术美感。
上博的孙慰祖先生,将封泥文字分为三个时代:战国(周代)、秦代、汉代,每个时代的封泥文字的艺术特征如下:
“封泥”跟“甲骨文”发现十分相似,都是农民偶然发现的。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偶然发现扁形的泥块,上面的有隆起的文字,消息传开以后,当地的文物贩子收购了一些携带到北京。
当时北京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看到这批已经破碎的“黄泥块”,敏感的察觉到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金石文字,就收购了一些赏玩,并不知道其具体用途。
1842年,金石学家吴荣光所著的《筠清馆金石》一书,著录龚自珍收藏的这一批“文字泥块”,但当时的学者认为这些“文字泥块”是一种“印范”——古人铸造金属印章,跟制造青铜器一样,用模范浇筑。
正是《筠清馆金石》一书的出版,让当时的金石学界得以信息共享,也就拉开逐步认识这种“文字泥块”的序幕。
真正认识到这些“文字黄泥块”的做出比较正确论断的人,是晚清金石学家刘鹗,也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就是他出版了甲骨文的划时代著作《铁云藏龟》。
刘鹗在《铁云藏陶》一书中指出“文字黄泥块”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封背麻丝粘著可见”:
“苞苴”相当于今天的“包裹”,刘鹗所说的“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正是“文字黄泥块”的用途之一。
之后,随着清末民初的金石学家罗振玉、陈介祺、王国维等人的不断研究和拓展,最后人们知道这些“黄泥块”正是始见于《后汉书》所载的“泥封”。
《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先秦不少文献如:《周礼》《左传》的记载,虽然没有“泥封”二字,都可见先秦泥封制度大略:
传世文献记载“封泥”主要封护“文书”和“财货”两大类,出土文物已经很好证明:
所谓的“检”就是货物文书封护以后,在外标明货物名称、时间、收发人等等信息的一块木牌,上面有一个方槽放置封泥:
《说文》:“检,书署也。从木佥声。”段玉裁注:“书署谓表署书函也。”
木检
封泥背留下的“检痕”:
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汉代西域精绝国的文字),是一件比较完整古代信件,上面“木检”“封泥”、“绳子”完整保存:
以上材料引自:注1,注2
“木检封泥”封护货物和信件大致如下图所示,三个步骤: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
图引自互联网(来源不详)
综上所述,中国的篆刻印章史,按照用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艺术讲究一个“尊古”:篆刻取法战国秦汉,帖学力追晋唐,碑铭以六朝为上,中国书法艺术容不得“无根基”的创新,不“临帖学古”到一定功力,永远无法得到同行的尊重。
战国秦汉封泥文字,都是当时无名高手,用黄土塑造的书法典范,将汉字古文字拙朴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临摹秦汉古文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扩大了篆刻取法范围。后世的篆刻大家,如:赵之谦、吴昌硕,无一不从借鉴秦汉封泥,用以入印,推陈出新。
同时封泥也携带很多历史信息,如:战国秦汉官制、历史地理、古文字考证、汉字演变...等等。这就是另一个宏大的话题,有机会另文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