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应该认得这位在油管(youtube)上爆红的澳洲原始技术小哥,他不用任何现代工具,模仿远古先民烧陶编织、造斧制弓、钻木取火。。。等等。
下图是他用一些唾手可得的植物纤维:野草、树枝,就编织出一些“筐”和“篓”,这也就是“藤编”和“草编”:
使用植物纤维编织成器,恐怕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技术,编织材料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比如:古埃及人最常见的编织材料是在当时在尼罗河三角洲随处生长的纸莎草:
埃及人用纸莎草制造了最古老的“纸张”,也编织各种生活器皿,甚至是“编船”:埃及的“纸莎草船”。
古埃及的纸莎草船(现代复原)
我想无需多言,中国先民最常见的编织材料应该是竹子。
竹子是亚洲的特产,可以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不择环境能疯长的植物,而且竹子纤维非常坚韧,竖向很容易分开,可以说是最适合编织的植物材料,又适合长久的保存。
中国人养竹、用竹、赏竹的历史悠久,竹器渗入到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到“战争、娱乐、艺术、书写”,无处不在!
不说别的,汉字中有一个庞大的“竹”字族,大多数表示以“竹子”材料制造的工具和器皿,这里只引用一小部分:
中国的竹编器最少有几百种,有些已经消失,有些今天仍然在使用。这些表示“竹器”的汉字,你认识并知道为何器有几个?
竹器相比陶器、青铜器,无法跨越数千年保存下来,目前能反应华夏先民竹编器皿,所见的最早文献材料也是汉字的古文字。
从汉字古文字来看,中国最古老的竹编器应该是容器“其”,“其”也就是“箕”的初文:
《说文》:“箕,簸也。从竹,象形,下其丌也。”
汉字金文中有一类文字叫做“族徽文字”,比文字要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早商的二里岗文化时期。
“族徽字”应该说介于文字和图画之间,一般认为“族徽字”表达的是做器者的“身份、职业、家族、姓氏”等信息。
殷商“族徽文字”其中就有这个“其”字:
殷周时代的“其姓家族”的族徽字(《集成》9127)
这个族徽字“其”全字像“双手持箕”之形,“箕”字上有表示“编织经纬”的笔画。
但是,后来大多数甲骨文、金文的“其”,都将“双手”简省,“编织经纬”简化为“X”,并增加了两小短横的装饰笔画: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很早就被借用表示代词,“箕”是“其”的“本义后起字”。
从文字学的原理来说:“箕”加义符“竹字头”明确“其”的本义,强调“其”为“竹编的器具”。
总之,从古文字象形和文字学原理两者结合来看,古文字“其”应该就是“铲形的竹编器”:
目前,考古也发现过一些先秦竹编器,以墓葬中竹席最多,上限是在春秋时代。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就发现过战国楚国的“竹编容器”:带耳竹筐和竹箕。
如下图,这两种竹器都是当做运输矿石的劳动工具用:
注1
第二个“铲形竹箕”也叫“箢箕”:
“箢箕”可以说用了几千年,今天可能不常见,我想农村长大,或者说70、80后一辈的老伙伴们应该见过,有些南方方言也叫“箢子”。
“箢箕”除了当做劳动工具,可能从先秦时代就用来当打扫垃圾的“撮箕”用。
从汉字“粪、弃”可见一斑,“粪、弃”都是从“其”:
“粪”的甲骨文简(左)、繁(右)体
甲骨文“弃”
考古虽然没有发现殷商时代的“竹编箕器”,但是发现过青铜箕器。
殷商妇好墓就出土过一件“青铜撮箕”,这应该是给妇好大嫂,死后在阴间打扫卫生用的:
注2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青铜在殷周时代是非常珍贵的战略物资,一般青铜器都是礼器和兵器。
古人平时的日常生活,是绝对不会用青铜器制造一个并不实用的“撮箕”,就好比今天再土豪,也不会用黄金去做一个“撮箕”。
之所以,有这个“青铜撮箕”,因为它是“冥(明)器”,也算是一种礼器,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荣耀和地位。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也出土了一件“青铜撮箕”,不过是用来装木炭的,跟曾侯乙大哥的取暖器:青铜碳炉是配套的:
注3
“青铜撮箕”上的编织纹饰,显示它是在模仿竹编的箢箕,说明战国时代日常用的撮箕应该是竹编的:
注3
其实,所谓“事死如生”其实还不能形容先秦、秦汉陪葬器的奢华,应该说“事死大如事生”:
先秦贵族希望死后在另一个世界有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会将阳间最好、最奢华的东西带到阴间世界,所以,很多冥器的规格比生活日用器的规格高。
因此,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冥事为大,器升一级”。
妇好大嫂和土豪乙大哥,可谓费尽心思,这么不起眼的一个的陪葬器:撮箕,都从竹编“升级”为青铜,以在阴间彰显他们身份和地位。
古代的“箢箕”可以当“簸箕”用,也即利用重力扬去谷物中的糠:
这一点很多先秦、秦汉文献都有记载,只引用经典《诗经》中《小雅·大东》中有一句: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诗中的“斗”和“箕”本来表示容器,但都是表示古代的星宿:
注3
这句诗意思是:
“簸箕”还有一种比较大的“圆簸箕”,可能诞生较晚,这一点也就懒得去考证了:
圆簸箕
这种“圆簸箕”不但可以筛扬米糠,也可以用来晾晒东西:比如咸鱼、咸菜。
也可以当厨具用,比如:广州沙河粉就是用这种圆簸箕慢慢摇成一大张,然后蒸出来的。
还有一种叫做“筲箕”,器型与箢箕相似,但比箢箕深,容积比箢箕小,比斗大。《论语》、《仪礼》等经典文献的注疏都有记载:
注5
筲箕今天还在用,但没有容积的限定,有大有小,在南方稻作食米文化区比较常见,主要用来淘米。北方可能比较少见。香港就有个地名叫做筲箕湾。
筲箕
另外,“箢箕”的器型,非常像人伸腿时候的坐姿,所以古人把这种坐姿叫做“箕坐”,
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出土过一件“箕坐”人俑,考古学家认为这个人俑是在弹奏一种乐器:【注6】
在唐宋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跪坐,也就是所谓的“跽坐”,殷墟中出土的人偶都是都是“跽坐”:
礼经文献记载:“跽坐”才是合乎礼节的坐姿,“箕坐”或者说“箕踞”被认为是不文雅的,因为先秦时代的内裤不是“裤”,就是一块“布”,叫做“蔽膝”,张腿“箕坐”等于说是一览无遗:
注7
比如:《战国策》和《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失败,被秦始皇一剑刺中,他就非常不雅的“箕坐”在地,咒骂秦始皇。
因此,“箕坐”的肢体动作其实相当于今天的“伸中指”。
综上可见,从考古、古文字、文献三种材料来看,“箕”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竹编器,是铲形竹编容器的泛称
竹编铲形箕应该说什么都可以装,后来,随着用途的不同渐渐有不同的称谓:大致有“箢箕、撮箕(畚箕)、簸箕、筲箕”四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