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发布关于修改《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进一步放宽了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准入门槛,取消多项业务限制。
受消息利好,上周大金融板块再次领涨市场,西水股份率先涨停。
分析认为,继证监会取消基金公司、券商的外资股比限制的两个时点提前后,短短时日内,银保监会又加速了外资保险公司和外资银行相关条例细则的出台,近期的政策动向显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格局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中长期利于国内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推动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对外开放起点较低,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市场层面看,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第一,保险保费收入全球第二,我国银行和保险业市场在全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我国业务占比很低,行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外资银行资产占国内银行总资产2010年至2017年一直低于2%,利润不到1%,并且整体呈下行趋势。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也仅仅为2%左右。
政策层面可以看出,今年来银行、保险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5月,银保监会从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提出12条银行保险业开放新政;7月,金稳委再次推出包括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在内的11条新开放措施。本次国务院发文再次推动两大条例的修改,彰显决策层对外开放的决心,本次修改后,使得更大范围的优质海外机构得以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推动其自身的发展,中长期能进一步取得“互利共赢”的效果。
分析认为,对比历次的对外开放政策措施,不难发现我国金融业改革背后的主线逻辑:首先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外资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其次是扩大外资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同时,通过互联互通等机制(沪伦通、中日ETF互通等),扩大资本市场的国际性。不容忽视的是,改革伴随着风险,监管部门也在加强风险管控措施。
综上,如果这些举措付诸落实,将会通过进一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丰富市场主体,增强行业良性竞争,中长期利于国内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推动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四季度,重视大金融板块配置逻辑
从近几年历史经验看,大金融往往容易成为四季度的亮点,整体表现较优,在年末两个月较大概率能取得超额受益(如下图)。
而今年也不例外,四季度仍需重视其配置价值,在于以下几点:
(1)盈利预期稳定,四季度易出现“估值切换”行情
由于当前工业企业占A 股市值比例很大,PPI以及企业迎来等数据的负增长均表明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将有所下滑,三季报的表现可能将面临一定压力,而大金融板块业绩稳定性较强、叠加低估值属性一定程度容易诱发估值切换行情。此外,海外风险仍在发酵,机构年末求稳的心理状态更易带来一波价值风格躁动。
(2)市场流动性宽松,利于板块估值修复
继8月金融数据回暖后,9月金融数据再超预期,表明近期央行一系列适度逆周期调节措施成效在金融数据层面有所体现,货币层面较为宽松。四季度仍有基建政策加码以及专项债提前下发的预期,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仍存,金融市场流动性有望持续趋于宽松,利于整体低估值风格修复。
(3)政策呵护力度加大,对外开放提速
政策利好包括财政部拟规范银行“藏利润”等,对中长期利润释放形成利好,同时今年政策监管环境相比此前更为温和,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全面”阶段,国内自身机构的竞争力有望提升,进一步助于大金融的估值修复行情。
行业配置上,招商证券建议投资者积极配置保险、券商,个股标的涉及华泰证券、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华泰证券建议积极把握负债端弹性较大、积极零售转型的中小行,推荐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常熟银行、招商银行、成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