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以雄伟 的外观、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有序的构架、丰富的景观,成为我国官式木结构古建筑的典范。
8月18日,“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正式发行。纪念券正背面分别以太和殿和九龙壁的第一条龙为主景;三交六碗菱花窗棂、琉璃砖雕、日晷、龟背纹、江崖海水纹等故宫经典元素分布在纪念券的不同位置。纪念券共计四款规格,包含纪念券单张、二连体、四连体、二十连体。
紫禁城在建筑布置和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又具有均衡变化的艺术效果。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紫禁城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紫禁城在整体布局上运用了阴阳理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及两侧是后妃们的居所。三大殿的建筑雄伟、挺拔,属阳;后宫建筑精巧、含蓄,属阴。紫禁城东部是皇子们的生活场所,东为阳,寓意万物生长。西侧是太后的生活场所,西是太阳落山的方向,寓意太后到了人生圆满的阶段。
紫禁城的整体布局是依据天上"紫微三垣"确定的。紫微三垣是古代天文星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太微垣是天帝之所处,中有明堂三星,紫禁城之对应的则有太和殿、中和、保和三殿。太微垣有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三颗星,紫禁城也有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三个大门。太和门南的金水河,对应的也是天上的银河。
布局上,紫禁城巧妙地将八卦与五行结合。按八卦学说,东方属木,紫禁城东边的建筑屋顶颜色也以绿色为主。西方属金,紫禁城西面的建筑屋顶瓦面颜色也为金黄色。南边的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饰以代表火的红色,威严而又庄重;北门神武门的瓦面颜色为黑色,旁边的钦安殿里供着水神玄天上帝,借以压制可能发生的火灾。
太和殿、保和殿的名字取自《周易》中的"保和大和乃利贞"。"太和"意思就是宇宙万物和谐一体,"保和"就是保持万物和谐。中和殿的“中”,不仅是方位上的"中心",还有提醒皇帝处事要"中和、不偏不倚"。
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包括建筑屋顶、地面和地下三部分。紫禁城自建成至今600年,从未遭受水患,正是得益于其完善的防汛排水系统。
紫禁城屋顶排水主要利用曲面坡度、瓦垄及排水瓦件来实现,地面排水主要通过台基的排水兽、广场地面的坡度、城墙的排水槽来实现,地下排水则通过纵横交错的排水道、暗沟来实现。所有的水最终都流入内金水河。
紫禁城古建筑的屋顶都是坡屋顶,雨水均会顺着屋顶坡度由上向下排向地面。为达到更好的排水效果,屋顶的坡顶到坡底是一种曲面形式,使得雨水降落到屋顶后能够迅速往下排,且到坡底位置时,又能够向前方排出。
紫禁城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为避免其在雨季因渗水下沉,每层台基的地面都有3% ~ 5%的坡度,能让上层台基的水排向下层台基。
在太和门广场、东华门城墙马道等人员通行较多的区域,台阶通向地面形成一种锯齿形坡道,锯齿高出坡面约1 cm,各锯齿间距约为12 cm,台基上雨水顺着锯齿形坡道直接满铺向下排向地面,大雨时也不会影响排水。
太和殿广场正中有一条汉白玉铺砌的石材路面,称为“御路”。广场的雨水首先由御路向东西两侧排到东西侧,再顺着两侧的明沟向南排到广场南端,通过一个铜钱形状的雨水口进入暗沟。由于广场西高东低,暗沟的雨水最后汇入东南角的涵洞,再由这个涵洞向东直接排入内金水河。
紫禁城冬天御寒的主要措施是火地,它是一种地下供暖系统,主要由室外操作口、室内地下炉腔、地下烟道和出烟口组成。热量由地下往上传递,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暖。
据《清稗类钞》记载:“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宫中开始烧暖坑,设围炉,谓之开炉节”。道光皇帝在有首诗写道:“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热松枝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青,闭眼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理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这里的“鸟道”、“羊肠”即地下供暖的通道。
火地操作口
紫禁城地暖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柴火或木炭放入炉腔内燃烧,产生的热源沿着火道路径,由地下的出烟口排出,在这个过程中,热量可以加热地面砖向上辐射,进行传导,保持室内的温暖。
紫禁城的炉腔形状为长方形或椭圆形,一般都位于窗户里侧的地下,炉腔与操作口之间的位置为送碳口,炉腔的上方为铁架子,主要是为了增加支撑强度,并用于承受烧炭产生的高温。
烧炭后,热量沿着主烟道往两侧边的支烟道扩散,既不影响建筑整体外观,又能起到良好的排烟效果。木炭多为硬木烧成的红箩炭,质量非常好,燃烧时几乎不冒烟。
如果天气太冷,皇帝和妃子们则会躲到“暖阁”中避寒。所谓暖阁,即在有火地的建筑内 ,用木隔断将这部分区域与宫殿建筑的其他区域隔开,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小空间,能够保持恒定的温暖状态。
除了“火地”之外,紫禁城冬天御寒的方法还有很多。紫禁城的建筑以坐北朝南的朝向为主,门窗在南面设置,屋顶厚重,下有架空的梁架层,有利于隔绝外部寒气从上部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可在冬天阻挡部分风力。
紫禁城建筑的檐部大多向外挑出,并略带上翘的弧度,称为挑檐。这种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冬天的正午时分,阳光正好射入室内,犹如对室内进行了一次阳光加热,使得屋内暖意洋洋,为在紫禁城建过冬的皇帝营造出了舒适的环境。
北京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震的破坏和影响。紫禁城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自建立以来的近600年时间里,受到有记载的地震222次,然而关于紫禁城在历史上因地震遭受严重破坏的记载很少,至今依然保持基本完好。
紫禁城很好的抗震性能与它的构造是分不开的。紫禁城建筑主要由基础、柱、斗拱、梁架、屋顶、墙体等部分组成,其中柱与梁采取榫卯节点连接,大木构架为核心受力体系,墙体起围护作用。
紫禁城建筑的基础一般为三七灰土基础。三七灰土是一种以生石灰、黏土按质量比3 ∶ 7配制而成的具有较高强度的建筑材料。这种灰土基础的优点在于强度大、吸水性强,黏结强度比较高,能承受上部建筑传来的重量,不会产生土体松散。
紫禁城建筑的基础中,都渗入了一定比例的糯米。糯米具有很好的黏性,使得基础有很好的整体性和柔韧性,地震发生时能产生整体均匀变形,延长建筑的晃动周期,错开地震波的峰值,减小上部建筑的破坏。
紫禁城普通立柱的安装都是柱身垂直立于柱顶石上,而檐柱的安装则按照侧脚做法,形成“八字”状。这种做法不但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更加庄重,而且使建筑的柱架体系由直立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八字形。
在发生地震时,立柱与梁之间的榫卯连接使得彼此之间产生相对晃动。如果是平行四边形体系,在水平外力作用下不断往复摇摆很容易产生失稳破坏;而八字形体系,侧脚之后柱与柱的延长线会相交于一点,整个体系则犹如一个三角形,在水平外力作用下的晃动可使柱顶的卯口与梁端的榫头挤紧,增强了榫卯节点的受力性能。这在物理学上称为“三角形稳定体系”。
“故宫学”是以紫禁城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等等,有着丰富深邃的学科内涵。
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紫禁城,不仅对研究古建筑、宫廷文物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古代历史研究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紫禁城的古建筑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作为传承故宫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必将以全新的形式展现故宫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