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时,总能看到两种景象:一是,几队官兵拿着画像满城风雨的搜人(比如《还珠格格》大逃亡时的追捕官兵);二是,一群百姓围着官府张贴的通缉令议论纷纷,上面除了罪犯的姓名、性别外,最主要的就是画像。然而,古代没有相当厉害的油画特写技术,加上通缉令需要分发好几百份,每一份通缉令上的人像都是简笔画,寥寥几笔,勾出轮廓。画成那个样子,就算是逃犯自己估计都认不出来,要是再稍微乔装打扮,怎么可能抓到人犯?
那古代的通缉令究竟是如何抓到人的呢?
其实,我们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习惯了通过图像去辨别人脸,但是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印刷也落后,通过人脸抓逃犯是下下策。首先,官府会发放一个公文,公文上明确标注这个逃犯的年龄,籍贯等,这样有用吗?当然有!古代和现今一样,也是有身份证制度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牌,这块牌子是一个人的身份证明。在当今社会,如果你没有身份证,想要去哪里都不行的,不能坐火车、飞机,不可能入住酒店。
古代也是,无论是住店还是吃饭,没有这个牌子的话,别人会认为你是无业游民,不敢招待你,那你可要露宿街头了。还有,一般通行的路上都会设置路卡,路卡设置一般经过驿站系统快马加鞭下发到各个点去,毫无疑问,这比犯人逃跑的速度快得多了。只要沿途稍加盘问,没有身份证明的逃犯,几乎不可能顺利过关。其次,古代有一个非常能激励人们“告密”的制度——连坐。一人犯罪,如果你不及时举报,那就惨了,要一同被定为罪犯。
所以,无论你是不是逃犯,外乡人到来,大家都会有所戒备,百姓们为了保住自己,是不会大发善心保住这些陌生人的。这种制度对于逃犯来说十分的致命,如果当地人怀疑什么人是逃犯,一般都会进行详细的询问,如果你解释不清楚,不管你是不是逃犯,你都会被人直接送到官府去,因为你可能会危及到他们的安全,为了避免连坐,顾不得善良了。
第三,也是通缉令上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如果有知情的人将逃犯捕获了,只要查实之后,重重有赏。古代的生活多么艰辛啊,自给自足尚且不能,何况留有余钱呢?金钱可以说是十分的诱惑人的,更何况赏银可能上达千两甚至万两。一夜翻身成为万元户,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何况他们与你素不相识,抓犯人不仅有利于治安,还有利于他们发家致富,人们当然会积极辨别并及时揭发。这比买彩票发财的概率要高得多,在这种利益驱动的全民警备环境下,逃犯是无所遁形的。
所以,古代通缉令的重点不是画像,而是在最后那句悬赏金额,以及犯人相关信息的描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抓逃犯,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见,我们很久之前便已发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潜力和无穷力量,并充分地将其调动起来。那么,这种方法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当然不可能。如果你举报的刚好是真正的犯人,自然就会有银子;如果不是,可能会常造成一些冤假错案,假如官府为了省事,草草结案,那就是草菅人命。那“六月飞雪”的例子便会频频上演,社会上会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