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50万大军不敢造反,袁世凯只有区区7万,为何敢取代大清?

2023-09-16     百晓生侃历史

原标题:曾国藩50万大军不敢造反,袁世凯只有区区7万,为何敢取代大清?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史从古代步入近代,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也就此到来。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人才辈出,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四大中兴名臣”,又比如袁世凯、张作霖等一代袅雄……对清王朝的国祚而言,在自家的臣子中,曾国藩和袁世凯这两人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前者解决掉了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半个世纪,后者则将大清送进了坟墓。当年曾国藩手握50万大军不敢有非分之想,袁世凯只有区区7万人马却敢取代大清,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首先,就个人情况而言,曾国藩并没有造反的心思。曾国藩是个传统的儒生,坚定信奉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让曾国藩知道怎样去忠君爱国,在道义上会以犯上作乱为耻。在湘军成立之初,曾国藩就以“儒家思想”和“忠君爱国”之心来维系战斗力和忠诚度。在进攻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更是打出了“捍卫传统文化与纲常伦理”的旗号。如果曾国藩造反,那他比王莽、吴三桂这类人更加无耻。顷刻之间便能从一个忠君爱国之重臣,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奸佞小人、乱臣贼子。

但袁世凯截然相反,他不是一个儒生,至少不是一个坚定的儒家信徒。对他而言利益至上,跟着清王朝有利那就继续效忠,如果自己取而代之获利更大那就自己上位。同样是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列强并不会介意这个代理人必须是清政府。同样,于晚清的地方豪强和官僚地主而言,只要维护他们的利益,袁世凯上台也并非不能接受。但曾国藩就不同了,他不仅有反帝倾向、更是在剿灭太平天国之时得到了一个“曾剃头”名声,第三方势力的态度也影响着二人的选择。

说到第三方势力,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曾国藩也造反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结局。首先,除清政府之外的太平军余部和捻军会疯狂报复,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也会插手干涉。在清政府不插手的情况下,曾国藩就已经有这么多的阻碍势力了,即便是他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不是说曾国藩有50万大军吗?的确,湘军的兵力在最多时达到了50万,但剔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所属的非嫡系队伍,能够供他调遣的其实只有三支,也就是吉字营、霆军和长江水师。

其中,曾国荃的“吉字营”人数最多时也不到10万,再加上鲍超“霆军”的1.8万人和彭玉麟的长江水师1.2万人,满打满算也不过13万人。换言之,如果曾国藩造反,唯一能够确定为他所用的部队,其实也只有这13万人而已。至于湘军内部其他的非嫡系部队,在他臣服清朝时会听从他的调遣,可一旦他站在了清政府的对立面,那37万大军或许会立刻变成第一支绞杀他的队伍。在这一点上,袁世凯与他截然相反。北洋六镇兵马每镇1.2万人,虽然也就7万出头的兵力,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他的嫡系。

北洋六镇的兵马除了袁世凯,谁都指挥不动,即便是朝廷。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士兵根本不搭理陆军大臣荫桓,仅仅是这一点就足以看出袁世凯的底气。与曾国藩相比,袁世凯是一个赌徒,赌徒的心理就是让自己收益最大化。“甲申事变”时,袁世凯果断率领一千余人杀进朝鲜王宫暴打日军,提高了自己在大清政坛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又果断出卖了光绪皇帝,也由此获得了慈禧的赏识,为自己攫取到了最大的政治资本。一个连皇帝都能出卖的人,还有什么封建纲常伦理是他在乎的?

有道是“兵不在多在精”,曾国藩虽在名义上有着50万兵马,但对于他个人的忠诚度远远不及北洋军对袁世凯的。此外,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等都成了曾国藩的羁绊,即便是他能调动所有的50万大军跟自己齐心协力造反,他也不会做出这个选择。袁世凯为了培养北洋军不惜血本,北洋军不仅对他忠心耿耿,更是当时众多军队中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悍的。这种种条件,都是袁世凯敢逼着隆裕太后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的底气所在,也是他和南方革命党人在谈判桌上周旋的王牌所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913f79e4ca1b68443a0031f38202f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