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抢东西、还是个暴脾气?面对冲突情境,家长需做好这3点

2019-07-25   职场咖啡厅
分类丨育儿技巧
字数丨3100字,阅读约5分钟

爱抢东西的孩子、暴脾气的孩子,长大了会自然地改变吗?

心理学家的答案是,不会。

我家阿宝上幼儿园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同坐校车的小朋友。

孩子父母都是企业高管,为人热情有礼,小男孩也很活泼可爱。只是,每当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会频繁地与人爆发冲突。

原因是,男孩只要看中了别人的东西,总是要抢,抢不到就崩溃大哭。

其实,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孩子并不少见,比如:

那些因为想拿回自己的玩具,而咬小朋友的学龄前儿童。
那些因父母不能立即满足他的要求,而啜泣、大哭、报怨不止的5岁儿童。
那些因为经常被性格更外向的同学捉弄而退缩的6岁害羞儿童。
那些被打了或是打了别人的孩子;
那些总是挑食或不好好吃饭;
那些经常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孩子,等等。

面对孩子身上的大小毛病,父母父往往要么厉声训斥吓住孩子,要么用糖衣炮弹哄骗一时,要么就束手无策、任其发展。

究竟有没有彻底纠正问题的方法呢?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中,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指出,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正常、非正常的请求,总是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解决方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不能掌握自己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够学会自己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轻松化解。

父母要怎样引导孩子发展社会能力呢?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方法:

父母要以“能帮助孩子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方式与孩子谈话,即“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ICPS)法。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学会ICPS的孩子:

  • 在幼儿园里出现行为障碍的可能性就更小。
  • 表现出的冲动行为和压抑行为都减少了。
  •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ICPS的方法被美国上万个孩子证明了其成功之处。199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临床心理学部把“ICPS”宣布为全国的模范预防计划。

接下来,我们就从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何考虑行为的后果”,这三个步骤出发,学习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

一、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

孩子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角,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去思考,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孩子温柔而有耐心,注意观察、倾听。

妈妈问小宝:老师说今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第一步,帮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是什么。

“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我不给他,因为这是我的。”孩子说。

如果孩子这时表现得急躁不安,家长需要冷静。

要知道,孩子正在宣泄情绪,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话,而不是上来就批评、指责。

否则,他的情绪不但不能得到安抚,反面会愈演愈烈。

等孩子稳定下来之后,要跟孩子进一步交谈,了解更多的信息。让孩子觉得你在关心他。

“为什么你当时一定要拿回来?”“因为那是我先拿到的玩具,我还想玩呢。如果给他抢走了,我就没有了。”

在大人看来,这也许是没有什么内容的对话。但是,对孩子却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能够掌握描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妈妈又问小宝:小朋友抢你东西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在引导他思考和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感觉很生气,我像喷火龙一样要喷火了。”小宝说。

“那你把小朋友打了,他会有什么感觉?”

当我们问到有关感觉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时,很多小朋友是答不出来来的,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认知。

因此,这种能力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

二、用游戏培养孩子的感受力

父母要怎样培养着孩子的感受力呢?

从自身出发,当我们和孩子交流时,要及时意识到自身的情绪状态。

比如,有的父母明明自己工作不顺,回到家中却会因为小事和孩子发火。

冷静反思一下,如果在心情愉快时,你会因为孩子的小小过错而骂他、甚至打他吗?基本不会。

究其原因,是父母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也缺少认知。

下一次,面对孩子忍不住要发火时,你不妨用语言表达出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感觉很生气,我也要变成喷火龙喷火了。我需要自己呆一会,你先去玩玩具吧。”

等情绪冷静下来了,在和孩子谈一谈自己的情绪。

关于情绪,有五个常用的词汇: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每当你意识到自己有这些情绪出现,或发现孩子情绪化时,就点明他的情绪之名。

“宝宝,别人弄坏了你的水杯,你是不是很伤心?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

“今天工作很累,而且很不顺利,妈妈感觉很沮丧,需要休息一会,你能自己去玩一下吗?”

父母还可以在交谈时,应用更高级的几组词汇:

合适/不合适;如果/那么;可能/或许;为什么/因为;公平/不公平。

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故事接龙”的游戏:和孩子轮流发言编故事,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如果......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的逻辑训练。

趁着讲故事的时候呢,在有些地方停下来,让孩子来猜下,或者是描述一下,故事人物的感受,问问孩子他怎么知道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孩子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

当孩子能够熟练地理解和使用高级词汇的时候,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了起来。

三、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后果

接着上面的例子。

妈妈又问小宝:你抢玩具的时候,对小朋友做了什么?然后呢?

“我推了他一下,然后他哭了起来,还去告诉了王老师,王老师批评我了。”小宝说。

这是妈妈在帮助孩子思考抢玩具行为带来的后果。

这样,孩子既知道了不好的后果,也知道了双方的感受都不愉快。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鼓励孩子思考积极后果,以及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妈妈说:“你能想想出一个好办法吗?一个你们俩都不生气,也不用抢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拿回你的玩具呢?”

不论孩子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你都帮助他增加了看问题的角度。

这三个步骤进行下来,就是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

如果亲子关系良好,以后父母可以时常应用这个妙招。每当遇到难题时,就让孩子开始脑筋,“你能想到什么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很多时候,孩子的回答都会让大人出乎意料。

你也可以跟孩子做“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你来演被抢东西的小朋友,让他练习自己想出的“好办法”,帮助他理解不同行为会带来的不同结果。

总结一下,帮助孩子寻找解决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1.家长提出问题,帮助孩子整理思路。
2.告诉孩子,我们可以想出很多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两人一起把想出的所有主意都写在纸上。如果想不出解决办法了,提示一下:“你会说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或“你想做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4.如果孩子提出了不妥当的办法,父母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新的问题,让孩子继续思考: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新的冲突又该如何解决?给孩子进一步思考的机会。
5.如果孩子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是和小朋友商量“我先玩一会,再给你玩”,那么你就给予他二级反馈,给这个行为命名。
“哇,这个主意不错,宝宝,你这样做,就叫会分享/会商议。“

让孩子自由思考,思考的过程往往比想出办法重要的多。

当孩子带着情绪向父母发作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打压情绪、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可能是“别哭了,给你买冰淇淋”,也可能是“他抢你东西,你就打回去嘛!”。

当你急于判断孩子的想法、或者是赞他的扬想法,都可能会压抑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的动力。而更坏的方法是批评打压,这会让孩子不愿意再说出内心的想法。

这些错误做法,既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也会使亲子关系难以亲密。

古语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

运用ICPS的三个步骤:引导思考、提升感受力、构思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让孩子发展出过人的情商和同理心。

父母这样做,是教会孩子怎么思考问题,远比帮孩子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难题,而是想象。
通过阅读、理解和尝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雾。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共同探讨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