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是怎么把消费者忽悠瘸的?不能说的秘密,全都藏在“价格”里

2019-08-20   职场咖啡厅
分类丨销售、营销、消费心理学
字数丨2300字,阅读约5分钟

为什么,同样是皮包,爱马仕能卖到配货价十几、二十万,国产品牌只能几百?

为什么,每次剪个头发,就会被忽悠着连染带烫,最后又办了一张充值卡?

为什么,咖啡店、奶茶店的菜单上总有那么多选择、还要区分大、中、小杯?

其实,一切的玄机,都藏在商家秘而不宣的“定价”策略中。

商品的价格不仅仅只是数字,它还蕴含着人类心灵的奥秘。

在《无价》这本书中,行为经济学研究专家威廉·庞德斯通,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价格”。

理解了书中讲述的原理,我们就能够知道,价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商家,如何利用定价策略来获利?作为消费者,如何规避无处不在的价格陷阱?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说,《无价》是这样的一本书,如果可能的话,你会希望你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读到它的人;如果不能的话,你会希望全世界都读过它。

首先,我们来看看,价格是如何产生的?

事实上,产品的定价和“实际成本”没有必然关系,却和购买者“设想的成本”密切相关。

而这种设想受场景、心情等因素影响较大,商家正是利用这些因素,操控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我们如何去预估一件商品的价格?

靠心理上的“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通俗讲地,锚定就是我们的心理预期价,我们会根据知识、已购产品价和认为他人相信的价格等因素,来限制这个“锚点”的范围。

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如蔬菜水果,我们能够轻松锚定它的价值;但是,当遇到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时,锚点就很容易被商家操控。

比如,你走进一间装修精致的奢侈品店铺,无论是水晶吊灯、厚地毯,还是店员打量你时犀利的眼神,都在强烈地暗示着这里的消费水准,让你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一个成功的商家,会利用各种手段催眠消费者,让他们甘愿给出高价;而一个精明的消费者,而能看穿所有诡计,只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定价合理的商品。

商家是怎样利用“定价策略”来获利的?消费者就该明白哪些坑呢?咱们来盘点一下:

1、利用“渴望省钱”诱惑你

一般来说,消费者对自身实际的能力,总是有高估的倾向,对于靠“实力”省钱,又总是有强烈地冲动。

  • 比如说,明明知道自己的食量有限,每当看到自助餐时,就想再拼搏一次、把付出去的钱吃回来;
  • 高估自己打电话或上网的需求,买下昂贵的话费套餐;
  • 高估自己健身的热情和时间,买下高价的包年卡,结果一年也没去几次。(教练,请珍惜你在健身房见到我的机会,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我余生中的最后一次。)

商家利用这一心理倾向,去说服高价买下你其实用不着的过量服务。健身房小哥宣称:“次卡100元,年卡只要3000元喔,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你心里一算“诶?3000元一年,平均一个月就250,一个月只要去3次就能够回本了,划算啊!”,结果,办了以后并没有去。

再比如,双十一、六一八时,商家免费发放300-30的购物券。明明只要买100的东西,为了用掉那30块的购物券,让无数女同胞消耗了多少脑细胞?

但大家都乐此不疲,问其原因时说:“我是败家娘们?为了省钱我有多努力你知道吗???”

折扣券就是商家催眠你的魔咒:用270元的价格,按原价买东西,与用300元的原价及30元优惠券买东西,虽然买的是同一件东西,但感受完全不同,因为人们只会爱上“努力省钱”的自己。

2、利用“厌恶损失”搞定你

“消费100只送A,消费500送ABCD。”
虽然ABCD对我都没有什么用,但是家人可能喜欢吧,未来也许有用呢?
如果我只消费100,就意味着我损失了BCD啊!有点不愿意。

厌恶损失心理,是指损失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获得同样东西带来的喜悦,而人们常常为了避免损失而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为了凑单包邮,什么东西都愿意买,多贵都愿意往上凑。

毕竟,失去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商家利用“厌恶损失心理”,诱发人们产生害怕失去、规避损失的情绪,从而操纵价格。

互联网平台大小V卖课:“网络课程限时销售,前100名下单,享原价100元的折扣价10元。”

购物主持人会强调:“今天出售的商品,不用9998,也不用998,只需98就可以购买,还额外赠送您ABCDEFG。”

不买错过1个亿有没有?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3、利用“中庸心态”操控你

只要商家给出参考,消费者就会不由自主地以这个参考为基准,判断其它价格。利用好这点,商家就可以随意操纵消费者。

比如:在“普通贵”的商品旁边,摆放“超级贵”的商品,就能增加“普通贵”的商品销量。

如果你想促销一款800元的鞋子,就是在旁边放几双1200元的鞋子,消费者一看,“这双鞋比旁边的那几双贵的,也不差什么,却能便宜那么多,买了!”(有种被偷窥了的感觉,累觉不爱。)

这是因为,人们大多倾向于避免极端。当选择众多,感到难以确定的时候,人们会避免购买价格最贵或最便宜、质量最好或最差、型号最大或最小的物品。

因此,就轻易掉入了商家设下的消费陷阱中。

在商家与消费者的心理博弈中,消费者是弱势、易被操纵的。

任何形式的减免价格,只不过是怂恿顾客对低价开展荒谬的追求,让他们付出超乎本意的价格。

同样的一瓶红酒,出现在平价超市里,会让人觉得普通而廉价;但是,它只要被摆进了高级酒吧,就会鲤鱼跃龙门,卖出与环境相称的高价。

在这个过程中,酒没变、人没变,只有环境变了。环境线索引发情绪,而情绪最终影响了人们的行动。

因此,哪怕是极为简单的经济决定,人的心理状态都是关键。

对于定价者来说,成功的销售就是引发消费者的幻觉;对于消费者来说,真正的省钱,是走出商家给你设置的幻觉陷阱。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难题,而是想象。
通过阅读、理解和尝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雾。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共同探讨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