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精英都擅长注意力管理!这样做,压力小、效率高还不糟心

2019-09-16   职场咖啡厅

职场咖啡厅:头条签约作者,一年共读200本书。

如果你没时间自己读书,点击右上角关注!

分类丨注意力管理、GTD
字数丨3000字,阅读约5分钟

单纯的时间管理已死。

  • 你有多少次把要做的事写在清单上,标出重要、紧急,结果然并卵?
  • 你有多少想做很久,但根本没有行动力的待办事项?
  • 明明应该工作、学习,却花在刷手机、刷剧、游戏、小说上的时间,算一算有多长?

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你天生如此吗?不是,是手机和网络的锅。

在这个信息量爆增、工作日趋复杂、微信24小时在线,加班风气盛行的世界,每个人的事情都是做不完的。

因此,做事拖延、没条理就成了灭顶之灾。

在《高效忍者》中,格雷厄姆·阿尔科特认为:时间管理已死,只有通过将注意力分配给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实现高效。

阿尔科特是一名培训师和企业家,曾与英国内阁、英国国民信托组织、易趣、英国电信、葛兰素史克、等进行过效率研究的合作。

他认为,高超的注意力管理能力,才是通往高效的新钥匙,所以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给自己多加一个脑袋。

这个脑袋怎么加?

1、人最宝贵的是“注意力”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做事时能否专注,有没有自我组织性。

国内曾对1292名违法犯罪青少年调查,发现其中有978名学龄期曾被诊断为多动症,患病率为75%。
部分病例成年后,还是留有性格和行为缺陷,成为“注意力缺陷障碍”(ADD)患者,影响一生。

专注力不好,容易犯罪;专注力一般,容易拖延、懒散;专注力强,则可能像王健林一样,定个人生小目标,赚它一个亿。

所以,如何管住自己的注意力,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人类的注意力,按照强度可以分为:主动型注意力、积极型注意力和不积极型注意力。

  • 主动型注意力:全神贯注、非常机警,达到最佳工作状态,你能随时准备做出重大决定或处理疑难任务。
  • 积极型注意力:你能投人到工作当中,在任务清单上一路打钩,但工作劲头很容易消退。你总是容易分心,工作上马马虎虎。
  • 不积极型注意力:此时的状态好像家里开着灯,但是没有人。你没剩多少脑力了,而你却还要与艰难、复杂的任务做斗争。

做事时,你投注的注意力越强,事情的成果就会越好。

比如,打麻将的时候,如果你精力集中时,往往能胡的顺风顺水;但是,如果一边打牌一边惦记着工作,或者因输钱而心态失衡,就会丧失宝贵的专注度,一错再错。

人们每天的主动型注意力有多少呢?比我们想象中的少。

作者对自己做了周密的观察,结果发现,每周一到周四,他有2~3个小时的“主动型注意力”,周五只有1.5~2个小时。

也就是说,除非资质逆天,否则一个人每天的高效时间,最多只有3个小时,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

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时刻表,我在何时是高效专注的?何时会注意力涣散?从而在相应的时间合理安排。

我们可以强行给自己安排一个“每日充电时刻”,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持续地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每天只安排一个充电时刻,比如,你认为对自己工作最有效的技能提升,是做PPT,那么就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主动型注意”时段,专心做 PPT。

一旦决定了充电时刻,不要随意变动,也别一冲动就先刷会抖音。正所谓:杀鸡焉用牛刀?

2、安排你的“第二大脑”

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你出门没带脑子啊”。

其实,不可能真没带,只是脑子常常满了。如果满了,脑子就会不够用,好像电脑会因内存不足而死机一样。

头脑的价值在于创造,而非保存思想。对于保存的活,完全可以交给你的第二个大脑来做,就能大大提升自己的“醒目”度。

所谓第二大脑,就是给自己加一块硬盘,用于存档和检索数据。

比如:纸笔系统、手机清单软件、笔记软件、分类好的电脑文档等等。

任何时候,有任何想法,先全部收集到第二大脑中,就能大大缓解压力。

把待办事项放到待办清单中,有用的资料分类收集到文件夹或印象笔记中。

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双缝干涉实验”,排在世界十大物理实验之首。

实验的结果是:在人类不做任何观测的时候,光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但当人类用任何方式观测的时候,光就会变成粒子形态。

换句话说,仅仅是人类的观测行为,就能影响客观事物。

这个原理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适用。一旦我们把要做的事、要读的资料有序的先收集好,它们就会走出混沌的“波”态,成为可观测和操作的“粒子”。

这就是第二大脑的神奇之处。

3、运用“CORD高效模型”

收集是收集好了,但“真正去做”却是万万不能的。

这是我们最常陷入的死循环。怎么解决?可以用CORD高效模型来处理。

C-收集

运用第二大脑,建立几个有效“收集点”。

收集阶段不需要筛选,只是记录。比如,把老板交代的工作、会议中交办的任务、邮件中要保存的信息等等,全部记录在专门的收集点中。

收集点越少越好。我的常用收集点是:待办事项管理,用滴答清单;资料收集用浏览器插件“方片”,结合印象笔记导出;在kindle中阅读,然后用kindle mate软件导出读书笔记。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习惯总结一下自己的“收集点”,然后定期整理和清空。

O-整理

在所有清单中,最重要的是行动清单。

整理行动清单,就是处理这个“收集点”,把其中可以执行的事情分为5类,再转移到相应的细分清单中(用滴答清单等软件可以很容易地做到)。

  • 01、2分钟之内能够搞定的事,立刻去做,放入“今天”中。
  • 02、需要多个步骤搞定的项目,放入“待分解的项目”中,在碎片时间时做拆解。比如,周五之前提交报告,把分解后需要今天做到的步骤,再放入“今天”中。
  • 03、马上就能行动,不需要分解的任务,放在“马上行动”中,如取快递。
  • 04、和朋友吃饭,放下“约会”中。
  • 05、未来可能。既不重要也不紧急,但可能会做的事,先收集进来,以后再慢慢思考。

O-回顾

日回顾、周回顾、月回顾。太难了?先从日回顾做起:

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收集和整理,接下来就是最简单的:从收集和整理好的清单中,选择几项放入今天的“日清单”中。

通过思考、决策、重新排列优先级的过程,为今天的行动做好准备。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周五下午、月底最后一天的下午,创造时间和空间做周回顾和月回顾,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自己手头的所有项目和待办,排列优先级,制定下下计划,更新自己的策略和行动。

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

D-执行

执行就是按照自己的今日清单,一件一件地去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环境、注意力品质和项目重要性进行选择:

举个栗子:现在是时间下午,环境是办公室电脑前,你的注意力品质是中等,打开待办清单后,你可以选择做的事情有好几件,完成哪件好呢?

考虑到自己吃饱了后容易走神,而且下午常常状态不佳,此时可以给自己选择一些不太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处理杂事、打电话、回邮件等。

同样,如果是早上感觉精神大好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执行那个高难度的工作。

执行的过程中,要单线工作,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搞定一件事。一旦脑海中闪现了其它想法,马上记录在“收集点”中,有时间再批量处理。

在这个信息爆炸和时代,用时间管理把自己逼成“超人”已经过时,高超的注意力管理才是高效的新钥匙。

注意力好比金钱,不仅会越花越少,而且还像妈妈给的零用钱一样,每天都是限量发放。

因此,如果回复邮件就用了你80块钱,那剩下的20块钱就不够用来做项目PPT。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心如止水的“忍者”,通过搭建第二大脑、运用CORD模型来提高决策能力,就能获得强大的掌控感,更聪明地工作。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难题,而是想象。
通过阅读、理解和尝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雾。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共同探讨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