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丨沟通技巧、社交恐惧
字数丨2700字,阅读约5分钟
英国一名大二的学生Natasha Abrahart,于去年4月30日结束了自己20岁的生命,上吊自杀。
Natasha从小性格就极其内向。她的父母发现,Natasha极度自卑,还经常紧张。
对于一般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聊天,对Natasha来讲都比登天还难。
跟人说话的时候,她经常面红心跳,甚至就连呼吸都能急促起来。父母带她去看医生,发现她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和“社交恐慌症”。
在这种情况下,Natasha还是很争气的考入了大学。
进入大学后,她开始尽量合群,让自己能融入,甚至强迫自己参加集体活动。
然而,压垮Natasha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
有一天,Natasha被通知要准备一场演讲,演讲大概有300人出席,校方希望她可以好好准备。
Natasha找到老师,说“我不行,我做不来,我会紧张”。但得到的答复是“你可以,我相信你!”、“好好准备,总会克服掉紧张的。”、“加油,你会挺过去的,会成功的!”
这些安慰进一步扩大了Natasha的焦虑。
4月30日,Natasha没有出现在演讲室。同学和老师焦急的寻找,最后发现,Natasha在自己的出租屋内上吊自杀了。
不知不觉中,有“社恐”倾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网络上,对社交恐惧有着这样的分级: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生活却对“社恐”一族格外艰辛。
社恐的感觉一旦出现,就会渐渐增强。因此,需要学会自己干预。
怎样才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社交状态,不再因恐惧而逃避他人呢?
在《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中,出版人卡洛琳.塔格特指出,与人沟通的关键,不在于“话术”,而在于“理解”,就是要学会体察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
这是一种维护人际关系、避免无谓摩擦,创造良好氛围的基本能力。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出现“社恐”的感觉,就是因为缺乏了这种基本的沟通能力。
如何从0开始,掌握这种能力呢?
你羡慕那些外向而开朗的人吗?他们似乎天生就不把社交当回事儿,能够自然地与他人打成一片。
与之相比,内向的人在社交时,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像面临大考一般困难。
其实,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很简单,就是做一份话题模板。
聊天和写作一样,可以储备。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一个“万能话题库”:
然后,有空想想,在这几个话题中,自己有什么可以分享给别人的内容。
下次和同事、陌生人尬聊时,可以从这4个话题中随意找一个问题展开,这样做,紧张感就会消除很多。
平时聊天时,你也可以观察一下,那些社交达人都是怎么说话的、说了些什么。然后,把观察到的“要点”记录在备忘录中,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个“万能话题库”。
聊天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技术要点,就是带着“耳朵和嘴”。
带着耳朵,就是从对方的话语中发现他“最热衷”、“最想谈”的话题,然后让他一吐为快。
例如,对方说“虽然最近天气不好,但这种天气其实很适合宅在家里”。
现在,用语文老师的思路分析一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个死宅,有很多宅在家中的爱好。
接下来,就可以抛出一个合适的话题,向对方请教怎样舒服地宅在家里,追什么剧,打什么游戏?
同样,当有人说“我最近在读巴菲特的传记”,你是否能联想他有投资理财的需求,或喜欢阅读呢?可以就此再展开话题。
事实上,如果你鼓励对方谈论他们自己热衷的事情,他们就会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聊自己,但很少有人愿意听。
在一次宴会上,沟通大量卡耐基遇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
因为没有接触过植物学,卡耐基觉得他说话极有吸引力。
卡耐基像入了迷似的,坐在椅子上静静听他讲有关大麻、大植物学家浦邦和布置花园的事情。
后来,当谈到自己有个小型室内花园时,植物学家非常热忱地告诉他如何解决养花的难题。
时间到了子夜,卡耐基向每个人告辞,植物学家在主人面前对他极度恭维,说他“极富激励性”,并夸卡耐基是最风趣、最健谈,具有“优雅谈吐”的人。
而事实上,卡耐基几乎全程没怎么说话!这就是带“耳朵”的人,所具有的魅力。
所谓带上“嘴巴”,就是学会做“开放式回应”。
不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要尽量多地给对方信息,以便他可以接话。
比如,聊天中谈到了最近大火的一部电影,对方问你有没有看过。
这时,如果你单纯回答没有,话题就死了。更好的回应是:“还没看过,你觉得怎么样?”
像这样,带着“嘴巴”接话,话题就会源源不绝、生生不息。
“我是社恐,我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我就这样了,也不想改变。”
如果你有这样的决心,我建议你还是要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得体的寒暄”。
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真相是,别人没有那么关注我们。
所以,只要学会如何寒暄,在社交中就成功了一半。这样的话,即使你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别人也不会轻易发现。
寒暄其实很简单:
如果聊了一阵,发现对方说到了你不想谈的话题,那么就巧妙的转移话题。
“诶~说起这个话题,我想到了B,我记得……”
“这个说来话长,以后有机会我再和你说,对了,你看到那个新闻了没有?”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常常在文章中坦承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会主动回避热闹的社交场合。
“时时觉得自己仿佛孤单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谁也不会赶来相救,谁也不会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赞许一声——今天干得不错啊。”
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找到了许多折中的办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只要走运,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其实,感到“社交恐惧”的人,常常是把社交这件事看得太重了。
我们每天遇到的大多数人,既不是自己生命中的演员,也不是观众,而仅仅只是过客而已。
只要方法得当,与过客的交集,可以如日常喝水、吃饭般轻松自然,不必再有那么多的恐惧。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难题,而是想象。
通过阅读、理解和尝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雾。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共同探讨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