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时脚底哪里先落地?

2023-12-06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跑步时脚底哪里先落地?

运动科学角度,把跑步时双脚的落地区域分为三类,前掌(forefoot)落地、中足/全掌(midfoot)落地和后跟(rearfoot)落地。

这三种落地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有各自的好处同时,也都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负荷——毕竟运动中产生的力并不会凭空消失。不同的落地,区别只在于压力负荷的比例,由跑者身体哪些部位去承担。

我们以破速集训期间特邀运动员们的抓拍瞬间为例

可以看到这些具备了一定跑步能力的进阶跑者,前掌、中足/全掌和后跟落地都有。

并且在长时间的奔跑、比如马拉松比赛中,即便是进阶跑者也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距离、使用不同落地方式的情况。

“跑步时脚底哪里先落地”未必是跑得好的关键。

前掌先落地

前掌(forefoot)落地的跑姿,是以跖骨-趾骨区域先接触地面,实际真正承担起身体重量,则是大脚趾下方的趾球部。而后后跟也会接触地面,整个脚掌贴地。

【优点】

膝盖保持微曲状态,受到的冲击较小;

较短的触地时间,相对而言更高效的跑动效率;

【缺点】

下肢关节受到的冲击较少,但对腿部肌群(尤其是小腿)、足弓和脚踝等关节力量要求很高;

刻意尝试前掌落地,容易导致前掌紧张,肌肉力量跟不上反而出现动作变形。

中足/全掌落地

中足/全掌(midfoot)落地理论上是由足弓部位先接触到地面,相当于整个脚掌正好“平放”在地面上。然而多数人的足弓本身悬空于地面,实际真正先接触地面的依然是前掌或后跟,所以只要前掌和后跟几乎同时接触地面,就可视为是中足/全掌落地;

【优点】

充分利用足弓缓冲落地的冲击,下肢肌肉和关节承担较为均衡。

【缺点】

足弓反复受力,其机能会下降;

很多跑者中足落地介于前掌和后跟之间,刻意去尝试,反而会出现“脚掌拍地”的错误动作,让关节和肌肉压力更大。

后跟落地

后跟(rearfoot)落地与行走较为相似,后跟先落地,而后过渡至前掌。

【优点】

最自然也最常见的跑步姿态,技术难度最低;

相对而言最为省力。

【缺点】

关节承受的负荷较大,且有最长的触地时间,运动过长后膝/踝/髋关节压力尤为明显;

相对较低的跑步效率。

——可以看到不管是那种落地,都有其优点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跑者而言,适合当下自己能力能驾驭的跑姿,并以最自然的步态去进行跑步,就是合适的。具体哪个部位先落地,没那么重要。

还有一点,很多跑者最为关心的跑步伤病问题,成因都很复杂,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不同的落地方式,受伤概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跑者们可以做的——

除了跑步之外,增加力量训练和身体灵活性的训练(每周1-2次)。更好的学会通过利用肌肉发力去实现跑步动作;

日常跑步尝试在不同的强度/速度中使用不同部位落地,感受它们的区别。这也会刺激到更多腿部肌群,尤其是持续匀速的慢跑,会导致部分肌肉过度利用、紧张失去弹性。

随着跑步能力的增长,很多跑者可能发现自己的落地或跑姿出现改变,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分在意自己是哪种落地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最舒服的姿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a493629c8dc80109391890df32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