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校接力邀请赛:当我们谈接力跑时,我们谈些什么

2024-06-25     ASICS亚瑟士

图文撰稿:ASICS亚瑟士

为什么接力赛跑有如此大的魅力?

很多时候,跑步都被描绘的孤独且自我。

电影里的警察何志武笃信,“跑步这么私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便跑给人家看?” 讲述箱根驿传的动漫里,孤独又具象得更加理性,“人毕竟无法与别人共享速度与节奏,这一切只属于自己。”如果认同这样的设定,那一时找不到生活或情绪的出口,跑步确实是最简单的开始。

相比一个人跑步,需要多人才能参与的接力跑则承载了更多的集体意志。

关于接力跑的由来存在很多种假说。一种认为来自古代非洲运送木材,天然丛林道路崎岖路况复杂,单人单趟运输效率太低,因而搬运木材就出现依靠接力方式传递,后来又增加竞速比赛的成分,搬得快运得多的团队也会得到额外奖励。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十七世纪葡萄牙水手们外航时看到的游戏,原住民四人一组,传递空罐倒水接力,循环往复直到全组跑完,最先跑完组获胜。水手们遂将这个游戏带回欧洲,用木棒替代水罐,而后成为学校活动,再变为田径项目的雏形。

事实上,接力跑、尤其是路跑接力,与人类历史中普遍存在的邮驿制度很相似。

面对需要快速传递的公务文件,古代各国都有专门负责接力传书的邮差/邮人,途中驿站负责交接和休整——快件对应接力物,邮差对应接力跑者,驿站对应交接棒区域,是不是如出一辙?

抛开以上假说和参考,接力跑真正成为一项运动,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就是现代奥运会诞生前后。接力也细分为在循环田径赛道进行的短距离接力(Relays),和在人工铺装路面进行的路跑接力(Road Relays),或者名为驿传/駅伝(Ekiden)。

前者至今都以竞速为目标,也有更高的技术门槛,参与者多为田径选手;后者通常在人工铺装的路面进行,相比需要一直握持的接力棒,因为每一棒次的距离更长,交接物也以斜戴肩膀的襷(jǔ)带最为常见。

接力的人数从四人到数十人不等,每段的距离和难度不一定相同,接力者需在规定区域完成交接棒,最终率先抵达终点/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

翻开路跑接力的历史,近邻日本有着大量长期举办的接力活动。驿传/駅伝(Ekiden)便是很直接的日语音译。其中最被世界熟知、被戏称为日本春晚的,就是由关东地区大学队伍参加的接力比赛“箱根驿传”。

往返东京和箱根间200多公里,2日比赛,20多所高校,5个区间合计10位选手,沿途和屏幕前数亿人的目光关注,这些数字听起来就已经很波澜壮阔。“箱根驿传”也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百届。每年的1月2日到3日,日本关东地区便会沉醉于跑步的荣耀之中。

此外还有从雪山跑到大海的Hood to coast、规模宏大的宾州接力(Penn Relays) 、无数知名学府都会举行的高校接力邀请赛……等等。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的跑者,与借着跑步之名游玩“团建”的队伍,在当下似乎都能找到各种接力跑活动,最终享受满足。

至于为什么接力跑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不妨以奥林匹克圣火传递作为参照。

这个仪式出现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圣火原本为纪念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神宙斯手中偷来的火,火自此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奥运圣火传统上传递只能步行和奔跑,从希腊奥林匹亚历经世界上无数坐标,直至奥运会开幕式,最后交给一位最为神秘的传递者,以独特的方式点燃主火炬——整个圣火传递过程,本质上是不是一次漫长的接力跑?

因此接力跑所传递的是信念,也不再局限于个人内心宁静、而将更多承担起他人的期待,把整个团队的希冀扛在肩上,无畏前行。

当我们谈接力跑时,我们谈些什么

六月中旬北京大学的这场高校接力邀请赛,就属于兼顾竞速和健身参与的活动。 特邀组的20支高校除了北大外,还有清华、北航、北体大、地质大学、林业大学等首都的高校,以及浙大、南开、武大、云大等国内知名学府,特邀组每支队伍7人(至少2名女生)每人约3.2公里,全程22.4公里,会有更多竞速的要素在里面。

大众组则来自北大的在校学生,距离和难度都更低。跑多快不重要,大家一起开心完赛,并尽量比预期表现得更好一些,才是追逐的方向。

景致所有接力跑另一个有趣的点。相比在封闭跑道上重复单调的刷圈,或者有指定里程要求漫长的马路鏖战慢跑,接力跑本身融入了更多地标与景的要素,且更富人文气息。很多接力跑的传递更像画卷慢慢展开,接力跑者们一路延续,把襷带带到很多地标中。

接力的过程中,背景同样是流动的。

从五四运动场到博雅塔、未名湖,经过古朴的红楼与静谧的雕像群,最后回到体育场——带有非常明显北大烙印的奔跑活动。对北大学子来说尤其如此,你所在的地方,总会成为你的跑道。

北大是“主场”,但19支外校特邀组并不会有丝毫“客场”作战的生涩感。拿到第四的武汉大学,队友宋嘉乐惋惜未能登上领奖台之余,一直在感谢比赛中所有人的加油,比赛有名次,但观众们褒以的鼓励却丝毫没有主客差异;

在北航就读研一的姚良涛有过多次跑步活动经验,他则很感叹高校接力的进步,不光是更热烈的跑步氛围,整个活动现场也是国内大学生之间很难得的交流接触机会。千里之外共赴北京之约,聊跑步聊比赛聊装备,以跑为名邂逅新朋友和重聚老朋友,非常地痛快。

第一届赛事呈现出了可拼可玩的风格。即便当天气温很高,所有人都不吝啬在接棒后再多流更多的汗水。接力赛天然自带更多鼓动性,接力棒和襷带就像健身人常提的氮泵一样,一旦拿到手上就来劲。

拿到大众组冠军的受邀媒体队赛后调侃,明知这是场重在参与、甚至(大众组)不进行官方排名的跑步比赛,结果一上赛道,队员们每个人依然把持不住,每个人都很快戴上了痛苦面积,很“顶”地跑下来并拿到第一。

所以接力跑时常充斥着强烈的反差感。组队期大家的参与感言往往非常佛系,会把友谊第一和享受过程挂在嘴边,而真到了活动时,队伍间的分秒必争,跑者剧烈的喘息和坚定眼神,又极具传染力。划水是绝不存在的,搏出更快配速才是诚实身体给出的选择。

田径场的接力短跑非常考验技术,尤其是交接棒的电光火石,相对来说更长距离的接力跑,交接棒就无须那么紧张,平顺给到下一棒即可。接力的门槛并不高。

想完成一场完美的接力赛跑,更多重心应该在组队和奔跑阶段。追求名次和友谊第一,接力队的队员组成都尽量在跑步能力上相近,比如七八成力匀速输出时,组员的配速较为接近,或者其中跑得较快选手,有较好向下兼容的能力。来保证整支接力队基本上以匀速状态完成。

有选手过快或过慢,都不是接力队的最合适组合,也很容易影响到整治队的比赛心态。

接力跑队友之间的精神交流,会比田径场接力赛跑影响更大。比如箱根接力的襷带,内里通常写满与接力队相关人的签名,从历届参赛的学长到当届一同陪练却无法最终入选的队友,从朋友家人到接力队的后勤人员,甚至是负责训练器械的员工大叔……这条密密麻麻写满字的布带代表了学校的荣耀和传统,从起跑后开始,被每位前面的队友汗水浸润,一路传递,成了整场接力的精神所在。

所以同等的,交接棒前的紧张或者不自信,往往在上一个队友递交接力棒/襷带时,就被注入了能量,扫除很多焦虑,变为动力。

有些接力跑,还会有同组预备队员、上一棒接力队友的陪跑,这也是另一种的精神支持。接力跑的价值标准不光只有速度,团队间的鼓励协作同样很有意义。

即便奔跑的只是其中一员,其他队员如何激发出他/她的所有能力,给予能量,也是决定这个团队最终成就的重要一环。

以青春的名义,交接和传递

在《百年箱根驿传:让梦想更真实些》 中解释过,

一场由尚不成熟的学生群体参与、却有着强烈竞技属性的比赛,为何会吸引举国的目光,得以超过很多职业体育赛事,近五年收视率数据甚至超过了央视春晚?
其中一类解释认为,通常伟大的体育赛事可以用成绩去定义,除此之外,还会有其它更为丰富的维度。年轻人沸腾的热血青春,和竞技体育本身的残酷,都在驿传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伴随青春的阵痛、眼泪、遗憾、情感等诸多要素,和年轻人极为纯粹的拼搏结合在一起,会越发能触动人心。
在梦想一词愈发空洞和羞耻化的当下,接力无疑是让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找到承载,并更真实些的存在。每年一次的接力并不会只存在于某个时间里,它更像一辆列车,从过去驶来又驶开。百年时光隧道的那一头,是以前那些年轻人的渴望与期待。

这次北京大学高校接力邀请赛,我们就见证了多届校友的友谊。很多与北大相隔近千里的学校,这次来到北大参加比赛,更像校友间的以跑聚会。其中有些校友马上迎来毕业,在告别之前,他们选择的纪念方式是跑过同一片土地,吹过同一阵风。

相较于最终的成绩和名次,“行远逐梦,千里同风”的情谊也要诗意得多。

为什么说,趁着年轻/学生时代,一定要尝试参加一场接力赛跑?

健全的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这与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青年时代人的身体条件和精力最为旺盛,靠运动强健体魄并实现精神的健全,无疑能为未来人生都打下受益良多的基础。

所有体育中,跑步无疑是最基础最简单的运动,对装备和场地的要求最少。而接力跑,也同样是门槛很低、团队投入度又极为均衡的集体项目。

加上很多人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日后囿于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才会意识到,自己所能参与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团队运动并不多。在很多活动被附上考勤、测试、团建等标签后,自愿去运动的快乐弥足珍贵——当下火热的马拉松一度曾被调侃为“中年人的广场舞”,就有马拉松跑者略带委屈表示,如今挥汗如雨的奔跑,很大程度只是弥补自己当年青春时无法参与运动会的遗憾。

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参加一次高校接力邀请赛这样的活动,也可能会成为心底很长远的美好回忆。

心有强风,奔跑不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0068d74c2117d29e1834d8173c5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