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拉松运动的不断普及,业余长跑爱好者在比赛中的整体表现也在肉眼可见地提高。随着大众跑者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家对成绩追求深入到各种细节中,比赛中的策略也变得越发重要。
这个问题实际可分成两个部分:
如何能在更靠前的区域出发?
无论是世界六大满贯和还是北马上马这类国内的大型赛事,分区起跑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操作。对于这种数万人参加的大型马拉松比赛,采用分区起跑是必要的,其主要目的有如下几个:
一般来说,大型马拉松比赛对跑者出发分区的安排,是以跑者在报名时提供的之前完赛成绩为参考的。此前完赛成绩越好,则会被安排在较前的出发区域。也就是说,水平相近的跑者安排在同一个区域出发。
——显而易见的理想状况,就是跑者能在之前的比赛里证明自己的实力,通过优秀的往绩来获得未来的赛事中靠前的出发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跑者会无视分区规定,越过属于自己的出发区域潜入更前方,以期获得更多的出发优势。我们在此还是希望大家遵守赛事规程,避免违反有关规定。
首先,这是一种有违体育道德的手段,为自己带来了不公平的优势,还增加了其它区域的拥挤度,影响其他跑者的发挥。
其次,随着监管手段的不断升级,例如人脸识别的更广泛应用,这种违规手段很有可能被发现并导致禁赛的处罚,到头来很可能得不偿失。
事实上,马拉松也是一项充满变数的运动。由于种种原因,跑者未必能通过前面的比赛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理想的出发位置。也有很多首次参加比赛的跑者,是通过半马成绩入围的。
这种情况下,哪怕跑者具备全马破三的实力,依然会被安排在最后一区出发,极不利于真实水平的发挥。最后,就是很多相对小型的比赛,不设起跑分区,不同水平的跑者会混合在一起出发。
对于上面这几种情况,我们首先建议跑者尽可能提前到达比赛现场,找到自己的起跑区域并占据该区域的靠前位置。同时,我们应该在赛前尽可能了解起跑区域的布局,条件允许的话,提前实地考察一下。通过提前熟悉入场路线和如存包点、临时卫生间等设施的情况,确保入场的顺利。
另外,由于国内的马拉松比赛集中在秋季,此时某些地区的早晨凉意渐浓,跑者应该同时做好防寒保温措施。由于存包后一些随身衣物已经不方便携带,可以考虑使用一次性雨衣作为临时的衣物。需要注意的是,出发前后要将使用完的一次性用品妥善处置,以免影响其他跑者的比赛。
如何能够更快地通过出发时的拥堵区域,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更全面和真实的发挥?
在获得尽可能靠前的出发位置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能够更快地通过出发时的拥堵区域了。
事实上,除了特邀的职业选手以及极少部分顶尖的业余跑者外,无论在哪个区域起跑,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要面临突破拥堵的问题,其区别往往只在拥堵程度和时间有所不同而已。
而对于那些对成绩有一定要求的跑者来说,如何在起步初段避免人群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比赛的关键之一。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做法: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赛事中,在出发时处于拥堵是一件无法完全避免的事,跑者应该做的,还是放宽心态,在赛事前和赛事中竭尽所能而不急不躁。要知道马拉松是42公里的赛事,通过起点之后还有很多挑战等着我们,如何在整个赛事中保持专注,关注我们的身体反馈并且合理的分配体能,更值得让我们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