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补给点可以作为官方补给的补充,去做更个性化的搭配。
对成绩有要求的进阶选手而言,个人补给可以降低进出补给站时配速的起伏,提高补给时的效率,也减少随身携带补给的负担;
对成绩没有要求的完赛选手而言,个人补给除了能提供能量外,在心理方面也会是另一种士气的提振。
先来看一下马拉松比赛常见的补给点设计。
马拉松比赛补给点设置,有哪些硬性要求?
世界际联合会(World Athletics)和中国田径协会对马拉松比赛的补给都有明确的要求:
- 赛道沿途大约每5公里确保设置1个饮水站,确保水的充足供应;根据比赛规模、天气和人员数量,可以适当缩短饮水站的间隔距离;气温较高难度较大的比赛,酌情增加喷淋设施,以及冰块等降温设备为选手降温。10公里以上距离,饮水站与饮料站应间隔配备。饮料站除饮用水外,还需提供适合的运动饮料;25 公里以上的距离,还应提供必要的能量补给品;首批选手抵达补水站前,应该已经倒好足够的饮用水,并确保有足够工作人员完成及时供水;每个水站至少为选手准备250-330 毫升的饮用水,并保证20%的余量。
——可以看到,“至少每5公里有足够的饮用水”是补给点的下限。
实际上近几年的马拉松赛事,绝大多数都做到在赛事十公里后的距离,每2.5公里就设有补给,且提供水、运动饮料和能量补给品。“能量补给品”通常则是能量胶、盐丸、水果和方便摄入的食品等,有些比赛还会根据赞助商的情况,提供特色性的补给。
一场合格的马拉松比赛,在选手的补给方面通常都能满足需要。那设置个人补给点的意义,更多就在能提供更为个性的补给需要。
对成绩有要求的进阶选手而言,个人补给可以降低进出补给站时配速的起伏,提高补给时的效率,也减少随身携带补给的负担;
对成绩没有要求的完赛选手而言,个人补给除了能提供能量外,在心理方面也会是另一种士气的提振。
马拉松补给的三大原则
一.少量多次:减少单次补给的量,适当增加补给的频次
跑马拉松时人体的能量流失持续发生,但单次补给过高又很容易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且身体也不像汽车,在加油或充电后直接满血复活。
举个例子,一场马拉松下来,人体会失去约11g的盐分(以及其它电解质),如果选择在比赛中途直接一两次就大量摄入含盐分或电解质的食物,身体并不能直接就完成补充。
正确的做法是在比赛前夕就提高电解质的摄入,而后途中少量多次通过饮用运动饮料等方式补充、每次饮用至多不超过150ml,在比赛的关键节点,如15公里/半程/25公里/32公里,选择1-2个节点摄入专门用于补充电解质的盐丸。
二.快速吸收:摄入后尽可能快速转化为需要的能量
很多“丰盛”的补给并无法快速被吸收,其能提供的能量如果不是耐力运动需要的,也不建议在途中补充。
此类常见的不宜食物包括面包、饼干和粥类、牛肉干、巧克力等,它们不但无法快速转化为糖原,还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三.提前补给:不要等到身体出现状况再补给
感觉口渴的事后,身体其实已经严重缺水。同理,当身体出现痉挛抽筋情况时,电解质的流逝也非常严重——此时再去补充,身体吸收的速率也远赶不上身体当下需要的程度。
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日常的模拟训练,去了解自己在类似的环境(温度/湿度)以该配速进行时,身体出现状况的节点的,提前10-15分钟就开始补充能量胶、盐丸等。
绝大多数能量胶都在服用后至少15分钟才会发挥作用。
设置个人补给点,有哪些比较适合的食物+注意事项
除了专业的能量胶和盐丸外,比较适合的私人补给是水果,和一些小零食。
- 水果类:香蕉(尽量切开,单次补给不超过1只香蕉)、小番茄、橙子/橘子、西瓜、蓝莓/树莓等莓类
- 零食:坚果、低糖低脂的小蛋糕/面包
- 饮品:运动饮料、盐水,天冷情况下也可准备姜茶等,可乐等含气饮料饮用一定要适量(如跑者个人非常喜爱)
最适合设立补给点的区域可在21公里-38公里间的折返赛道,意味着单个地点可以进行两次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