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三道槛,一旦遇上如果TA是这种反应,证明你把他养的很好!

2023-06-06     CC爸妈

原标题:孩子这三道槛,一旦遇上如果TA是这种反应,证明你把他养的很好!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很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在里面天天吃小鱼,过的很惬意。

等过了一段时间,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这条大鱼,让它不能再活动自如。

一开始,大鱼还是见到小鱼就往上扑,但毫无意外地它被外面的玻璃瓶挡住了。

大鱼一直扑,一直被挡。慢慢地,它就减少了冲撞的次数,到最后任由小鱼在周围游,也不再有反应。

后来,科学家把大鱼外边的玻璃瓶去掉,大鱼直接沉到水底,一动不动。

哪怕小鱼撞到了它的身上,它也不会张开嘴巴去狩猎。

最终,大鱼被活活饿死。

很多人说,这大鱼也太笨了,鱼都撞身上了都不知道张嘴。

其实,害死大鱼的不是笨,而是曾经体验过的无力感和已经习惯的思维定性。

就像我们人, 我们下意识做出某个行为反应时,最大的影响可能并不是理智的分析,而是曾经对类似事件的经历和感受。

哪怕你明知道,怎样是正确的,不应该哪样。

尤其是孩子,在很多事情上的下意识行为,体现着父母平时的养育方式。

如果孩子第一反应是这样,那就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01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时......

当孩子不小心损坏东西、做错事时......

孩子的第一反应是,

“呜呜~我好难过\生气\害怕,我要回去告诉我爸妈,他们肯定会帮助我的。”

这说明,孩子很有安全感,无条件地信任父母。

应题一些, 就是你把ta养得很好。

但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或在外边受伤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告诉家里,而是感到害怕,想办法隐瞒。

“千万不能让我爸妈知道,不然又要挨骂了”

那就一定要注意了。

反思下平时对待孩子是不是问责太多,帮助太少,批评、教训太多,安慰理解太少。

周末带孩子们到公园玩,公园有一个浅浅的石头河,孩子们都喜欢在河边捞鱼、捞蝌蚪。

玩了没一会,就有点晒了,我去叫CC的时候,发现他们几个围着一个小朋友。

我走进一看,吓了一大跳。

有个小朋友腿被划了很长一个大口子,目测有十来公分。

地上已经流了很多血。

我一看就急了,我说哪个是你妈妈呀?赶紧叫她带你去医院包扎一下吧。

那个小男生居然说“不行,可千万别让我妈知道!阿姨你可别大声嚷嚷了,别把我妈引过来”。

明明疼得要命,第一反应却是该怎么隐瞒。

瞧得我真是心酸,这孩子得多“怕”大人,才不敢说啊。

虽然说,孩子干了坏事儿、错事儿,咱们大人都会忍不住数落。

但是 你的数落是纯粹发泄、还是含着心疼的抱怨,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上周CC有天跟小伙伴去废墟里探险,结果踩着个钉子,流了点血,倒是没多深,她又皮实,歇了下就接着玩了。

但回来后,还是跟我们说了,脚还是疼,C爸一看说赶紧去打针破伤风吧,那地儿特别脏,万一还是锈钉子呢。

大晚上,我们把她倒腾到医院,挂号、排队、打针。

一通操作我也忍不住吐槽她,“你看你这倒霉孩子,哪危险你跑哪儿玩,光给你老娘找事儿”。

CC听完也是嘿嘿嘿得傻乐,嬉皮笑脸说“妈妈辛苦啦”。

CC这样子也叫有点有恃无恐,她知道就算说了,我们也就是埋怨几句。

一个信赖父母的孩子,眼睛里会有狡黠的光。

因为她明白,父母的主旋律还是爱,偶尔吼两嗓子、训几句、批评几回,那都是伴奏。

但如果你把伴奏表演成主旋律,孩子就会觉得不对味儿了。

这时候无论你是唠叨他、吓唬他、还是揍他,都不能阻止孩子下次不敢做,只会让他做了不敢跟你说!

要是再过分点,因为摔个杯子、碰坏同学的手表、弄丢了零花钱……小事都得数落一顿,那孩子最后觉得自己还不如几百块钱、几个锅碗瓢盆重要。

所以, 想要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就需要父母从小事上闭麦。

所谓成长,不是孩子不作妖、不犯错了,而是,父母能心如止水面对生活中的插曲了。

这就是父母的修炼。

02

当孩子和别人发生矛盾时......

当孩子被欺负时......

当孩子受到委屈、冤枉、伤害时......

孩子的第一反应是,

“哼,太欺负人了,我回家就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相信我的。”

这说明,孩子平常被认真对待,可以从父母身上获得力量。

但若是,孩子受委屈、欺负,有了心事,第一反应不是告诉你,而是,

“算了,反正跟爸妈说了也没用!”

那就证明你不仅没有赋能,反而还给孩子传递了负能量。

因为“反正”的出现,代表期待别人做一些事,却害怕得不到。

“反正”前说得是反话,后边跟着的才是期待你做的事情。(包括“随便”也是,孩子并不是真随便,只是通过随便表达自己的不满)

孩子用最无所谓的语气,说着最在乎的事情,谁懂啊,家人们?

当期待一次次落空,感受一次次被忽视,孩子有事儿就不想跟你说了。他也知道不能从你这赋能了,直接降低期待,用“反正”来表示不满。

听着气人,好像孩子非要跟你对着干。

但其实,字字求的都是关注。

所以啊,孩子事无小事。

当孩子跟你分享时,不要嫌烦,更不要头都不转地“嗯~嗯~”敷衍,

小事上你敷衍孩子,那大事上孩子也会欺瞒你。

学会认真的且不带评判的倾听,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就像你和朋友、姐妹之间的分享和吐槽,道理少讲一点,对错少评几次,也没啥。

孩子不会长歪,世界不会崩塌。

事情不严重,听听就好,孩子说了也很可能就过了。

事情严重,必须重视,该撑腰撑腰,该解决解决。生活吗,本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等着我们。

当亲子之间的信任之桥和情感链接建立稳固,教育也会变得简单起

越长大越发现,一个有父母撑腰的小孩,是多么幸福,有力量。来。

03

当孩子被要求要妥协时......

当孩子被迫要退让时......

当孩子被要求你是女孩子\男孩子,必须要怎么样时......

孩子的第一反应是,

“不!凭什么啊!我才不......”

而不是, “好吧,行吧,就按你说的来吧”。

说明,平常孩子的想法被尊重,孩子有很强的个人主观和权利意识。

虽然,有天生性格软糯,别人说啥都行,自己就图个省心的孩子。

但大部分的小孩,都是有极强的个人情感的,自己的意见没人理会感觉不舒服,权益被侵犯时会感觉不开心,被孤立的时候会难受。

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立马对不公平的待遇说不,有的孩子却习惯性顺从,哪怕自己并不愿意呢?

因为不会,也不敢拒绝。

有的是父母严格的管教、说一不二的作风,让孩子觉得没有挣扎的空间。

反正怎么反抗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都得随了父母的愿,真叫起劲来,孩子哪是大人的对手呢?

有的是父母假民主。

说着让孩子自己做主,但却在孩子说出不符合自己预期的决定时,不停地否决:

  • “不行,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没什么营养!吃点别的”

说着我不管,你自己看着办就行,却在孩子做完之后,不停地对结果进行挑剔:

  • “你看你自己买的衣服多难看,小姑娘不是灰就是黑,一点不精神!”

说着你自己对自己负责,却总是对孩子行为横加干涉:

  • “下雨天穿白鞋,那还不溅的都是泥点子,脑子怎么想的?”

当一个孩子需求被忽视的次数太多,想法被否定的太多,他就懒得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一个习惯向父母妥协顺从的孩子,将来面对他人也会无底线牺牲自己的权益。

越妥协,越不被尊重。

所以啊,做父母要时刻保留一份警觉,你要永远记住: 当父母的“自我”越强烈时,孩子的“自我”就会被打压的越弱。

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多些尊重,少些控制,随时准备好被反驳和挑战。

姐妹们,扎心的说, 一个孩子可以走向成熟,这中间一定是踩着父母过去的。

1、618,要冲、咱就得冲那平时买着肉疼的大件!我家用了4年添可洗地机,跳水价1开头!我家用了3年的果麦直饮净水机,也活出了“不过了”的架势,2开头。(见今日3条)

2、我打赌你没见过这种玩具,全球唯一一款线性的积木,原本留到暑假的,618提前福利价了,我家的宝藏益智玩具,要藏不住了! (见今日2条)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3a871eb6598d79b67226d83915162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