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昨天跟小伙伴们去团建了,先道个歉(有回复不及时的,请谅解,今天睡醒就加班处理,放心,都会给大家妥善解决的)~
这次大家去草原,坐车时有人吐槽:
刚生孩子那会,路上碰见大声吓唬小孩的,都会嗤之以鼻。粉雕玉琢的小娃娃这么可爱,怎么可以凶他,自己将来一定不会那样。
但现在,孩子半大,打脸简直不要太快。
尤其是最近,又经过快一个暑假的朝夕相处,感情没有得到升华不说,反而看孩子越来越烦。
看啥都不顺眼,做啥都不顺心。
你问我为啥?
我还想问问我自己呢:我是哆啦A梦吗?孩子的所有需求我都要去满足!
每天光应付孩子的各种要求,就让自己筋疲力尽了。
最终导致自己精神状态极其不稳定,时而崩溃,时而后悔,时而怨天尤人,像个怨妇一样。
抱怨后,大家才发现,原来家家都差不多的状态。
1
看见孩子就烦,可能是“养育倦怠”
团队里有个2岁的小宝宝,本次出行简直是团宠,甭管哪个段位的老母亲,谁见了不夸句可爱?一颦一笑、一招一式,自带天然萌,连哭都多着几分可爱~
可惜的是,养孩子不可能一直各生欢喜,这种相看两不厌的状态最多持续2年,你就会从初为人父母的新鲜感中跳脱出来。
比利时心理学教授Isabella,曾经对1723名父母做过一项养育调查,并得出结论:
养育倦怠是一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与养育情景相关的情绪失调。
大约有8%--36%的父母,会出现养育倦怠的情况,且妈妈居多。
通常表现为:
对孩子的哭声麻木或厌烦,而非心疼;
对孩子的表现忽视、麻木、敷衍,不想管他那么多;
觉得自己带不好孩子,怀疑自己的育儿方法,怀疑自己不是好父母。
这种状态的背后,大多意味着养育者的“高要求”。
- 一种是对孩子的高要求。
很多大人总习惯以成人的思维去对待孩子和孩子的行为,不明白,
为什么穿衣服这么简单的事情,自己催八百遍也穿不好?
为什么玩完的玩具从来不收,刚收拾好的屋子,转眼他们就能弄得下不去脚?
为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孩子却丝毫不体谅,一直“妈妈妈妈妈妈”无限循环,缠着要陪他玩?
为什么穿衣服这么简单的事情,自己催八百遍也穿不好?
为什么玩完的玩具从来不收,刚收拾好的屋子,转眼他们就能弄得下不去脚?
为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孩子却丝毫不体谅,一直“妈妈妈妈妈妈”无限循环,缠着要陪他玩?
我当然知道,身为父母的委屈。
但也不得不为孩子们说一句。
这些让我们烦躁无比的事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还只是孩子。
你觉得他们吃饭慢、走路慢,干什么事情都得三请四请的,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对时间不敏感,对你说的“快一点”也没什么具体的概念。
你觉得他们为啥总没个正形,走个路都东张西望,其实是因为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喜欢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而探索的多,闯的祸也就更多。
相对于慢节奏的孩子,成人在工作、生活双重碾压下,任何事都只想快一点,再快一点,于是忍不住也催孩子快一点,再快一点。
但却忘了,唯有成长是不能催的,唯有养育是不能快的。
- 另一种是对自身育儿的高要求。
这种要求可能来自自身,也可能来自周围的人。
- 比如习惯于照本宣科,看了诸多育儿文章,却在孩子哭闹时,还是一吼了之。没办法按照专家的建议养育孩子,不断PUA自己。
为什么别人都能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自己一点小事就能炸?
- 比如,周围人认为照顾孩子就是妈妈的事,孩子出现任何状况都是妈妈的错。
这些过度的要求都会造成妈妈的极度焦虑和压力,
导致妈妈们沉溺在追求自我/外在要求上,把养育当作一种工作,一种必须要做出业绩的工作。
但大家都知道,养孩子和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永远别想着完成啥KPI,因为孩子通常不会给你成果,只会给你后果。
如果抱着有付出就会有效果的心态,去养育孩子,那最后得到的恐怕只有心态崩塌的声音,以及对养育子女这件事,深深的倦怠。
一旦深陷养育倦怠,必然会对孩子相看两生厌和无法控制的烦躁。
而它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容易导向错误的教育方式,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
我们该如何避免呢?
想要避免养育倦怠,我们需要搞清楚这3个问题:
01
了解孩子正常发育规律
有时候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误会了孩子的一些正常发育的阶段性规律。
- 2、3岁任性
- 吃饭必须挨着妈妈,洗澡必须自己冲水;
- 大夏天,非要穿毛衣,戴棉帽;
- 手脏了不洗,并且故意当你面摸这摸那。
管你是好言相劝,还是严令禁止,只要你稍微说一句,人家立马开始嚎叫。
你以为是任性出了新高度?
其实,只是秩序敏感期(执拗期)在作祟,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孩子通过外部秩序感知和理解世界。
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而是尽可能地去允许。
- 7、8岁反抗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说了,也有自己的主见了,所以,会明显的不那么服从管教了,常常是:
-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颇有一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总既视感。
3-8岁本就是孩子形成“自我”的时期,他们的“价值观”、“性别认同”、“信念”等都在这一时间开始萌芽。
他们还无法准确、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所以会格外地在意周围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常常出现你像小时候一样开玩笑说“你咋这么笨”时,孩子恼羞成怒。
这一时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发肯定、赞美和欣赏,让孩子关于勇气和自信的心理诉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建立正向、积极的自我认识。
- 10多岁叛逆
10岁以后孩子会慢慢进入令人闻风丧胆的青春期。
如果说之前的叛逆都是生理层面的发展,那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完成思想上的独立。
这个阶段,孩子会强烈地要求独立,建立自我边界,和父母拉开距离。
总结起来,就是几句话:
- “你别说了”
- “你离我远点”
- “我的事我不想让你知道”
不要觉得扎心。这是孩子从和父母共生,走向分化和独立的必经阶段。
只有当孩子和父母慢慢分离,他才能更好地看见自己,然后再更好的看见他人。
所以,要正向化孩子的行为,不要过度放大孩子的行为,徒增自己的焦虑。
任何事发生,都只意味着当下。对未来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当你不理解时,就在心里自我安慰一下,正常规律,正常规律,不理解,但尊重。
这事就好办多了。
反观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也不是全场高光美好,也有青春期的嫌弃、已婚后的依赖、中年后的理解啊。
02
有些小问题,真的无所谓
当然,也不是说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正常的。
但成人尚且有不完美的地方,有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癖好,比如有人洁癖、有人邋遢,有人不爱吃菜、有人只爱吃肉,有人有起床气,有人熬夜,半夜才是主场等。
咋到孩子身上就无法忍受了。
C妈建议,在发火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
这件事的发生,真的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吗?
这个物品、金钱的损失,完全超出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吗?
这个问题、习惯真的完全不可接收,非改不可吗?
当你问完其实就会发现,到头来也不过一句:其实这样也没关系。
归根结底,就是容错率高低的问题。你要知道,你不可能养育一个处处完美的孩子。
童年时期,大部分的错误都不是错误,而是问题,甚至是一些无关安全、无关道德、底线的小问题。
对于这类,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修正,但不能习惯性指责和否定。
03
性格上实在无法改变的,放过自己
生孩子这事确实是一件比较玄学的事情。
一半的概率生出来的孩子会跟父母脾气、秉性相似;但还有一半可能,生出来的娃跟你性格完全相反。
- 比如一个秩序感很强的妈妈,偏偏孩子是一个散漫拖沓不拘束的娃。
- 你喜欢任何东西用完归位,他习惯用完随手一丢;
- 你讨厌没有计划没有掌控的事情,但孩子总会出现那个例外。
- 比如一个做事雷厉风行,强势的妈妈,偏偏孩子却是一个佛系的主儿。
- 你想凡事做到最好,他觉得差不多就行;
- 你讲究事必躬亲,他主打一个自己能不动就不动。
- 还比如一个大大咧咧妈妈,对一个敏感高需求娃。
- 你觉得有这么严重吗,他哭哭啼啼,没完没了;
- 你觉得社交不就是一句话的事,他心理建设良久也迈不出这一步。
这种性格方面的不兼容,确实也会让父母很难受,我们总是会忍不住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去成长。
希望他开朗活泼,遇人落落大方,做事有始有终,希望他果断勇敢,不怕困难,不惧失败。
但任何事都讲究度,养育孩子也是如此。
真正好的期待,是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跑道上,接纳、肯定孩子真实的自己。
哪怕真实的他不完美,存在很多问题,都允许他是他自己。
我常说,养育孩子是匹配,而不是修正。给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的养育方式,这就是作为父母的修行。
本期视频推荐
不想毁掉孩子的身高,暑假就别让娃总干这3件事
一身坏毛病的孩子,不过是在给父母背锅!
鸡娃背后的代价,你真的愿意承受吗?看完真相再回答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