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出一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书生对下联,抱得美人归

2022-05-12     百晓生侃历史

原标题:女子出一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书生对下联,抱得美人归

我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时期,中华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优美的汉字,精美的建筑,特色鲜明的戏曲,精湛的民间工艺、衣冠服饰,令人神往的各地饮食,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

而在众多传统文化当中,对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提到对联,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春联。每逢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贴上春联,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氛围。

事实上,春联只是对联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对联的发展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资料的记载,对联起源于秦朝时期,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所谓桃符,就是用桃木板制成,挂在大门用以辟邪的物件。一般来说,人们往往还会在桃符上画门神或是写上门神的名字。

五代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之上题写联语,在唐代时期,更是出现了最早的楹帖。

唐代时期,经济繁盛,社会进步,文化开放,对联的发展处于昌盛时期。对对子,在文人墨客之间,俨然已经成为了文学交流,追求高雅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发展演化而成。

到了宋朝时期,文化发展再度进入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诗人。文化在社会层面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对联也从文人雅士的专属娱乐方式,进入到了平常百姓家中。而到了明清时期,对联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文化形式,已经普遍为市民们所接受,甚至在一些地区,在特殊的日子里,对对联,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

在历史上,有许多与对联有关的趣味故事。最为人们喜闻乐道的,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与佛印之间相互捉弄得谑联:“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诗。”由此可见对联的趣味之处。除此之外,在清朝时期,曾流行过类似“对联招亲”的活动。即通过对对联的方式,来进行找招亲。

在当时,就有一位女子在对联招亲时出了一句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被一位书生对出了下联,女子的脸却红了。这是为何?

这位女子姓张,她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员外,家境优渥。从小,这位张小姐就深受父亲的喜爱,对她予取予求,当作掌上明珠。而张小姐也冰雪聪明,喜爱诗词歌赋,颇有文采。张小姐腹有诗书,自然对另一半的要求也较高,她始终希望能够找一个同样喜爱文学的人,但却迟迟没有等到。

因此,通过与父亲张员外的沟通,张小姐决定举行一场对联招亲的活动,谁能完美地对上她出的对联,谁就能够成为她的夫君。此消息一出,当地的读书人纷纷想要来试试。张小姐也早就准备好了上联:“月朗星稀,今夜怎能有雨。”

起初,现场并没有人能够给出合适的下联,直到一位相貌平平的书生出现,只见他在绣帕上写出了一句下联:“山呼海啸,明朝岂能无风。”对联送到张小姐的帐内时,她非常欣喜,进一步给出了第二道上联:“银枪虽利,难破千年草地。”

简单的几个字,却拥有不同的对象与意境,蕴含着以柔克刚的道理。但这并不注意难到台下的书生,于是立即写下下联:“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如此对仗工整的下联,让张小姐惊奇万分,因此立即冲出帐去,找到了对出下联的书生,两人畅谈甚欢。起初张小姐还没有感觉到不妥,直到父亲张员外赶到,她才想起,刚才冲出帐外的举动有失大家闺秀的风范,这才满脸通红。最终,张小姐与书生情投意合,结下了一段良缘。

对对联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在如今的社会上也十分的流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28db706d7ce0933d823a2077ff1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