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降低亲子冲突,化解矛盾?一个妙招搞定!

2021-04-14   喵姐早教说

原标题:如何有效降低亲子冲突,化解矛盾?一个妙招搞定!

心理学硕士和行为治疗师安妮特·卡斯特-茶恩提出过一个 “教育箱理念”,这个理念在应对亲子冲突时非常有效。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特别容易陷入情绪的冲动之中,尤其是看到孩子哭闹着不干一件事的时候,特别容易跟着孩子一起崩溃。在父母和孩子双方崩溃的状态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估计不是骂就是打了。

其实这中间,父母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 就是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

安妮特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想象一下有这样两个箱子。‘我想’箱子和‘我必须’箱子。一切对孩子很重要的事物都可以放进这两个大箱子之中。”

“我想”箱子

“我想”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孩子最想要的东西,最喜欢做的以及想要做的事。所以,对孩子来说。这个箱子是个好地方,孩子可能愿意一整天都待在这个箱子里不出来。

比如,我想吃糖果、我想吃冰激凌、我想没完没了的看电视、我想买很多玩具、我想玩手机、我想在游乐场玩上一整天,等等。

一般没啥特殊情况,父母也愿意让孩子待在“我想箱子”里。甚至有时,父母也想和孩子一起待在里面,让孩子做想做的事,陪着孩子一起玩,一起疯。

这个时候,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特别融洽,没有任何矛盾,孩子自然也不会哭闹。

“我必须”箱子

而“我必须”箱子呢,刚好相反。

“我必须”箱子是跟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二个箱子。

这个箱子里装的全是必须要做的却让孩子觉得很讨厌的事,这些事情没什么乐趣而言。所以孩子一点儿也不想在这个箱子里待着。

比如,必须关上电视、必须马上起床、必须好好吃饭、必须要把玩具和绘本收拾好,等等。

这些都属于孩子必须做又不想做的事。

可以说大多数亲子冲突,都是父母想让孩子从“我想”切换到“我必须”的箱子。

说实话,难度很大,因为这个需要很强大的自控力。一般孩子都会不乐意,会撒泼打滚、不依不饶,最让父母头大。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乖乖滴从“我想”箱子里中顺利进入“我必须”箱子中呢?

安妮特提供了几种方法,请各位父母谨记。

在理解孩子行为的立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

有的孩子让父母很省心,他们很配合,喜欢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下认知世界,教育这种类型的孩子很轻松。

但是,教育性格倔强的孩子就没那么容易了。这类孩子一旦不能如愿,就反应激烈。

对于这种孩子武力镇压没有用,一方面父母要完全地接受他,跟他共情,尝试体会他的心情,给予他正确指导。

另一方面,在理解孩子行为的立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不会因为他的哭闹纠缠而退让。

让孩子明白他想要的未必是他需要的

拿吃冰棍来举例。“我想箱子”里的想法是吃10个冰棍,而“我必须箱子”里的做法是只能吃一根。哪个对?显然是后者。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想要的未必是他需要的。同时,一些他不想要的却是重要的,必须的。当然,每次孩子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肯定会闹,父母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孩子还小,还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但作为成人,千万别被孩子轻易激怒。

定期整理“我必须”箱子

父母应该根据重要程度,仔细去判断“我必须”箱子里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还是可有可无的。

多余的该扔掉时就扔掉。箱子里的东西越清楚明了,孩子能达到要求的可能性越高。

你要求孩子一尘不染,要求他24小时专心致志,这都是不可能的。

不要对孩子要求过多过高,要根据他的年龄来决定那些是真正的“必须”。

识破孩子的伎俩,坚持自己的决定

有的孩子千方百计留在“我想箱子”中,所以会使用各种小花招。

比如,你让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他会说,好的,妈妈。马上。

听起来好像同意,实际上就是“不”的意思。

就像你老公玩手机,你问他:“你能不能别玩了。”他会说:“行,马上。”

但是这个马上到底是1分钟还是1小时。说不好。

父母绝不能因为孩子的小花招,就不了了之,而是应该少废话,采取行动。

比如,孩子总是说马上收拾玩具,但是又不收拾,那父母就直接把玩具拿走,让你的行动表示你的态度。

提供激励

父母应该主动减少孩子进入“我必须”箱子中的阻力,多增加孩子进入其中的乐趣。

比如,孩子每天早上都磨磨蹭蹭不肯穿衣服。那和孩子进行一个穿衣比赛,可能讨厌的事情就会变得有趣起来。

还可以告诉孩子,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收拾完积木我们就可以出去玩了,上床睡觉就能讲睡前故事了,收拾玩具的时候也可以跟孩子比赛,乐趣多了,这样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就不那么费劲了。

爸爸要分担教育的任务

很多家庭,孩子吃喝拉撒教育上课都是妈妈一人的重担。这种分工很不合理。

一些爸爸没啥原则性,他们很乐意和孩子一起待在“我想”箱子里,讲故事、做游戏,总是回避和孩子的“我必须”箱子打交道,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很烦人。

安妮特说,爸爸不应该让妈妈独自承担所有的事情,而是应该主动分担孩子教育中不讨好的那部分。

因为,父母双方理应一同管理孩子的两个教育箱。

其实很多妈妈做起来很棘手的事情,换成爸爸来做,可能效果更好。

虽然亲子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至少我们能把发生的频率降到最低。只要你能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肯定,把孩子从“我想”箱子拎到“我必须”箱子也就完全不叫事了。

END

请将我们设置为“星标”或者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