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安怡医院是一家以精神与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集诊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为一体的二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医院构建了完善的临床心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门诊部设立精神科、内科、中医科、睡眠门诊、抑郁症诊疗门诊、中医精神科、心身障碍科、心理康复科、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脑功能检查与治疗中心等多个专科与亚专科。住院部开设男病房、女病房,和开放式家庭病房,配备空调、电视、冰箱、无线网络和24小时热水,独立卫生间。开展了个体、团体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在恋爱、婚姻、就业、升学、工作、离退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开展系统的精神康复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精神康复措施,使心理创伤较重的和正在恢复的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增进了健康,减少了精神的衰退与疾病复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两小时内,静静吃光了眼前所有食物,整个草莓蛋糕、一盒芝士饼干、整桶冰淇淋、六份薯条、三个鳕鱼汉堡和一份KFC炸鸡全家桶。她疯狂地进食,直到塞不下任何东西,才停下。
随后,她扶墙走进厕所,趴在马桶上,开始催吐,想着这是最后一次。这想法每周都会出现,在每次暴食后催吐时。
静静这样已经两年了,她是位暴食症患者。
根据世界健康组织(WHO)对全球14个国家的调查,暴食症的发生率大约为1.4%,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约为23岁。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发布的数据中,女性患上暴食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9倍。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统计,女性一生中患上暴食症的几率为4%,即100位女性中就有4位被暴食症所困扰。
暴食症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常见,而之所以会产生暴饮暴食行为的深层原因,或许大部分患者并不清楚,连参演电视剧《女心理师》的演员李梦,曾经的暴食症患者,也认为暴饮暴食是为了获取安全感。
的确,食物能抚慰人心,让大多数患者以为吃就能获得安全感。实际上,她们缺的是爱,而反复的暴饮暴食并不能填补缺失的爱,只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甚至因此丢了性命。
01
何谓暴食症?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DSM),暴饮暴食的行为,分为“暴饮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和“神经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也称为“神经性贪食症”或“心因性暴食症”),都属于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是一种心理疾病。
暴饮暴食症,指的是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在短时间内暴饮暴食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但很少会采取代偿行为(compensatory behaviours)。
而神经性暴食症患者极度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她们在短时间内不停地摄入大量的食物后,会采取代偿行为,譬如催吐、服用药物(泻药、减肥药等),试图排出所吃食物;
此外,她们还会通过节食或过度运动来减轻体重,减轻因暴饮暴食而产生的自责、罪恶感和焦虑感等负面情绪。
本文我们主要讨论的神经性暴食症,即暴食症。
02
暴食症的危害,远比你以为的更厉害
暴食症不仅会伤害身体,还会危害心理健康,甚至致死。由明尼苏达大学精神病学教授Scott J. Crow主导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暴食症患者的死亡率约为3.9%。
此外,在一篇由荷兰学者Annelies主导的论文中提到,一旦患上暴食症,死亡风险可能会增加5倍或更多。
了解暴食症的危害,不是让人对它感到恐惧,而是明白它如何影响身心,从而树立治愈它的信心。
1)生理上的危害
从生理上来说,暴食症带来的危害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蛀牙、心律失常、滥用药物引起的并发症,以及其他生理性并发症。
蛀牙:牙齿可以说是面部“门面担当”,可微笑时露齿八颗,对暴食症患者来说不容易。因为她们热爱的高糖高热量食品不仅容易蛀牙,催吐时产生的酸也会侵蚀牙釉质,形成蛀牙,严重时,牙齿会松动、脱落。
心脏疾病:暴食症患者最危险的行为要数暴食后的催吐。催吐会使身体内的电解质(盐分)失衡,引起心律不齐,能够致死。
药物引起的并发症:为了排出所吃食物,一般暴食症患者还会服用泻药,但即使是大剂量的泻药也只能排出已吃食物12%的热量。排泄带走大量的体液,体重会下降,也会导致体内水分失衡。
经常服用泻药,导致肠道无法正常工作,引发多种胃肠道并发症、肾功能异常、腹泻、便秘等。
其他并发症:长期的暴食、催吐还会导致皮肤、头发和指甲都变得十分干燥,一看就非常不健康,这样的容貌变化会让暴食症患者更沮丧、自责。
暴食症给身体造成的伤害,极其全面。对心理的摧残,它也绝不手软。
2)心理上的危害
低自尊感:暴食症患者普遍缺乏自尊。无法控制进食,让她们感觉对生活失去了掌控,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逃避社交:她们还会逃避社交活动。在她们看来吃饭不再有趣,和亲友的聚会只会带来压力和内疚感。
抑郁:她们的各种抑郁症状,有的在暴食行为之前就已经出现,有的是后来才出现的。抑郁使她们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大,无法集中精力。
自残或自杀:暴食还会改变她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她们的行为,从前喜欢的事情不再有趣,对万物充满了抵触情绪,甚至会产生自残或轻生的念头。
03
如暴食症的成因,远比你想的还复杂
除了遗传因素引发的暴食症,产生暴食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成因有三,一是追随社会主流审美标准“以瘦为美”,过度节食后引发的暴食行为;
二是由于压力或突发的变故,通过暴食来转移对于压力或过往痛苦经历的注意力;
三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过于挑剔严苛掌控欲极强的父母,过度赞美“吃”这件事的长辈等等。
1)过度节食减肥
厌食症到最后一定都会变成暴食症,因为身体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滋养后做出了反抗,之前节食少吃的每一口,到最后都会通过暴食来偿还。微博博主@少女神婆婆就从厌食症患者变成了暴食症患者。
起初,她只是想瘦到40多公斤,腿型应该会更好看。于是她制定了严苛的减肥计划,对照减肥软件上提供的最低摄入量,严格控制热量和食量。
同时,她还疯狂健身,最终“走火入魔”,瘦到只有28公斤, 不得不住医靠输入脂肪和糖分来维系生命。所幸,她扛过来了。
重归正常生活后,她出国留学了,自己做饭,按时吃饭。可之前厌食症的“反作用力”还是“pia”地一下反弹了,暴食症“如约而至”。
而她浑然不觉,花生酱、番茄酱直接端着罐子就吃,薯片、饼干、面包、油炸食品,哪类热量高就吃哪类,直接啃冷冻的披萨和鸡肉……
毫不意外,体重飙升,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最后不得不回国治疗。
2)压力和突发变故
在纪录片《春风吹过的凛冬》里,一女孩因为高三的学业压力开始暴食。上大学后,各种压力齐来,大一大二时,她的暴食症一下就爆发了。
另一个案例中,女孩希拉在青春期时曾被亲戚性侵。虽然她把这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也与这位亲戚断绝关系,但没报警。此后,这件事成为了不能谈及的秘密。
不久之后,希拉患上了暴食症。她将自己在遭受性侵时的情绪埋藏了起来,把自己所有的心力都投放在与暴食症的斗争中,这样,她才能不去想曾经受到的伤害。
多年后,希拉接受了暴食症治疗。能控制自己的进食后,她才意识到当初暴饮暴食后觉得自己很胖,并非是真的在意自己的体重,而感觉自己很胖或很“脏”这样的情绪,是她对自己之前遭受到的性侵产生的羞辱感。
3)原生家庭的影响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蒋静是个学霸,且擅长钢琴,可这样优秀的人,却患上了暴食症。
蒋静的妈妈性格要强,早年被丈夫抛弃后独自抚养女儿,不仅把女儿的培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事业也搞得有声有色。
可蒋静并不快乐,因为她妈妈对她的管教十分严格。练琴时,不让停不能停,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和谁交朋友等等,都在妈妈的掌控之下,妈妈的严厉指责也让她受不了。
在这样的极端教育下,蒋静的坏情绪和压力都得不到及时的宣泄,最终她通过疯狂进食,再催吐,试图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来获得暂时的“自由”。
没想到,最后陷入了失控境地,只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04
治愈暴食症,道阻且长,但有光
不过让人感到庆幸的是,进食障碍是可治愈的,其中暴食症的治愈率达到了70%以上。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有暴食症的情况,可以试着从下面4个方法入手。
1)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女孩可以体重过百,因为体重从来都不是评判好坏的标准。女孩可以有不完美的体型,可以有小肚腩,可以有粗小腿,可以有蝴蝶臂。
可以偶尔暴饮暴食,这与意志力无关,暴食不是你的错,你只是病了,是人都会生病,只是病的名称有所不同。
2)一日三餐,按时按量
每天吃什么,吃多少,和谁一起吃,都可以提前一天甚至一周计划好。不用刻意避开碳水(粉面米等淀粉类)和糖,它们才是快速的能量来源,不仅使人快乐,还可助你减少暴食行为。
还可以记录一日三餐的内容和时间,以及心情。当形成正常的饮食习惯后,身体会慢慢恢复正常,心情也会随之变好。
3)向外求助
目前,针对暴食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ur Therapy, CBT),通过改变患者对暴食症的认知,了解暴食如何伤害身体,减少对体重和体型的关注,寻找真正引发暴食的深层原因。
CBT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激励患者改变自己的行为,养成正常的饮食习惯。
此外,如果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暴食症患者有可能更快地走出暴食的阴影,所以应该向亲密的家人朋友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情绪,不要独自面对。
4)其他干预手段
想要暴食的时候,不妨试试工作、学习、读书、看电影、打游戏、简单运动等来快速转移注意力。
开发其他爱好,比如养花种菜、做手工等,把多余的心力、时间放在的爱好上,以此对抗暴食冲动。
扔掉体重秤,不量体重,不关注体重的变化,因为体重秤与卷尺无法体现你的价值。
05
写在最后
暴饮暴食并不是寻得安全感的正确方式,只会加速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让人陷入反复自责、内疚、厌恶自身的怪圈。
治愈暴食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请相信,勇敢面对它,勇敢面对自己,积极就医,就有希望。
愿每个暴食症患者都能与自己握手言和,接纳自己,找到暴食的原因,寻得光明的出口,改变暴食的行为,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或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