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北安怡医院是一家以精神与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集诊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为一体的二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医院构建了完善的临床心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门诊部设立精神科、内科、中医科、睡眠门诊、抑郁症诊疗门诊、中医精神科、心身障碍科、心理康复科、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脑功能检查与治疗中心等多个专科与亚专科。住院部开设男病房、女病房,和开放式家庭病房,配备空调、电视、冰箱、无线网络和24小时热水,独立卫生间。开展了个体、团体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在恋爱、婚姻、就业、升学、工作、离退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开展系统的精神康复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精神康复措施,使心理创伤较重的和正在恢复的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增进了健康,减少了精神的衰退与疾病复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自闭症和孤独症其实是一种疾病——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同称呼主要与地域有关,我国北方习惯称之为“孤独症”,南方习惯称之为“自闭症”。
我国孤独症患病率约7‰,有增高趋势,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社交沟通障碍、狭隘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安静孤独又闪烁着光芒,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难以与人正常交流,往往会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且生活很难自理。不但患儿煎熬,家长也饱受煎熬。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提出的“五不”早期识别,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表现,需提高警惕:
1. 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 不(少)应: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这是家长较早发现的自闭症表现之一。
3. 不(少)指:孩子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地指向、手势比划等。
4. 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
5. 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观察,比如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等。
孤独症的症状表现,在不同的年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性别上差别很大。因此,需要医生详细询问孩子的发育史、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表现等,也需要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并用标准化的诊断手段,综合判定孩子是不是孤独症。
而家长若是对自闭症没有那么了解,会造成很多误区。
误区一:
“有眼神、有语言是不是就不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交沟通缺陷、刻板重复行为以及狭窄样兴趣和感知觉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是儿童社交发展状况以及异常行为表现来综合评判,所以医生不会依据某些行为认为儿童是或不是孤独症。
误区二:
“孤独症是不是就是性格孤僻不和人玩”
孤独症和性格孤僻是两回事。孤独症儿童是社交异常,有的会表现不和他人沟通,喜欢独处;有的是呈现被动型沟通,对于他人的接触不会表示抗拒,但不会主动发起社交,有的甚至是积极但不恰当的沟通,积极接触他人,但语言、行为等社交表现不恰当。
误区三:
“说话迟是不是容易是孤独症”
确实,孤独症的儿童常常都伴随有语言问题,在儿童早期常表现语言发育迟缓,在出现语言后又可能出现语用问题等。如果1岁半孩子还不会意识地喊人,2岁还不会说说词组,这些都提示儿童说话迟了,应去医疗机构去做全面评估,排除听力障碍、认知障碍以及孤独症等问题。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改善孤独症症状和预后十分关键
6岁前是孤独症非常重要的干预时机。对有可疑孤独症表现的孩子,家长应尽早带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干预。年龄越小,大脑发育可塑性越强,干预效果越好。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或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