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蓝图接手还不到一年半,全时便利店又暴雷了。
5月11日,北京全时便利店的母公司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发布《停止营业告知函》称:
因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结束经营。
据悉,全时便利店曾在全国开店达800家,而截至2月13日,全时在北京的店铺有320家左右。
此前,北京商报还曾报道,近期全时便利店已在通知此前合作的供应商,暂停继续向其供货。
全时的《停止营业告知函》很快就被删除,对此,有媒体向全时的母公司山海蓝图进行了求证,山海蓝图称:
目前关停北京所有全时便利店的情况还未最终确定,公司还未正式发文,但部分商品6-7折是确定的。天津区域因为战略调整,店面确已经全部关闭,廊坊未有关店等调整信息。
另外,对于媒体报道的公司资金链断裂,山海蓝图方面回应称,“没有这一说法”。
01
直营店被搬空,加盟店撇清关系
“今天已经有几十个人来问打不打折、倒没倒闭,其实我只是挂了个全时的名字,基本和全时没啥关系。”北京某全时便利店的加盟店店主小芳说道。
在北京,全时的便利店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营店,一种是加盟店。
2018年,小芳花费约100万,从前任店主那里顶了这家加盟店。据了解,前任店主在加盟全时便利店时,曾投入过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由于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最后选择了转让店铺。
小芳说:“我刚接手的时候,还从全时便利店的进货渠道进过一些货,但后来发现,同样的商品,我从全时进货反而比其他渠道更贵,就没有再从全时进货了。”
另外小芳还提到了全时加盟店的店名挂牌费。在她接手加盟店后,全时的工作人员曾上门要求收取店名挂牌费,一年的价格为15000元。
“其实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挂全时的招牌,我看中的是这个地段儿。所以我对全时的人说过,挂牌费没有,要么走人、要么把牌子摘下来一起走。”小芳说,“后来他们没摘招牌就走了,也再没有来找我收过什么挂牌费。”
巧合的是,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在月坛北街真的发现了一家没有招牌的全时加盟店。
加盟店的店员表示,之前的一场暴雨淋坏了门口的招牌,后来全时的工作人员拉走坏了的招牌去维修,如今几个月过去了,招牌还是没有下文。
该店员表示,全时此次的危机,从年后就有了端倪,“进货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现在店里的货,只有约三分之一来自于全时,剩下的都是店主从其他渠道进的货。
“其实不从全时进货也好,全时的货总是比别的进货渠道贵,割加盟商的韭菜。”他说,“之前包子、烤肠之类的熟食产品我们基本都是从全时进,现在已经换成了叮叮,对顾客来说没什么区别。”
一边是加盟店极力撇清和全时的关系,一边是直营店正在被消费者“搬空”。
位于德宝新园的全时便利店正是城中为数不多的直营店之一,笔者来到这儿时,不足20平的店铺里挤满了来抢购的消费者。
据悉,除了酸奶、饮料等产品,该直营店里所有的产品一律六折。
一名正在大抢购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全时便利店的储值卡还有不少钱,怕来不及用完就倒闭了,所以今天叫上老姐妹们一起来买,最好把剩下的钱全部用完。
因为折扣之后物超所值,再加上有不少消费者手里还有储值卡,所以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来抢购,还有组团来抢购的。目前,已经有不少货架已经被抢购一空。
该直营店的店员表示,5月9号晚上还送了一批货,没想到突然就宣布要关门了。
“最近兼职的小时工都不来了,店里值班的人只有我一个人,4月的工资还没发,最近连续值班可能也没有额外工资,”该店员说到,“全当义务上班吧,站好最后一班岗。”
02
蒙眼狂奔后,全时便利店倒在2020?
全时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曾是北京门店数量最多的便利店霸主。
2015年时,全时门店数量达到150家,并公布了“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计划;到了2017年,全时加快了扩张的步伐,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即投资百亿元,于五年内进驻100个城市,覆盖100万个终端;2018年,全时收购成都GOGO超市,接收其位于成都热点区域的13家门店,当时全时的便利店已经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长沙、成都、重庆、杭州、苏州、武汉、廊坊等10个城市,门店数共计近800家,仅北京就有400多家。
当时曾有分析认为:
全时便利店的快速扩张,是希望建立规模效应,在资本市场上提升估值,从而获得新一轮融资,同时也不排除全时便利是在为“卖身”做准备。
令人唏嘘的是,在蒙眼狂奔几年后,这家备受关注、土生土长的明星便利店,却两次陷入了倒闭的漩涡。
2018年时,由于母公司复华商业的资金问题,全时曾一度面临倒闭的难关。据报道,仅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全时便利店在北京关店约90家。
但2018年时正值“新零售”的风口,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各路资本源源不断的给跨界超市、生鲜、便利店等新零售模式烧钱。因此,当时的全时并不愁没有下家,比如物美、苏宁、雀巢等零售商,就曾先后传出过有接盘全时的打算。
2019年2月,全时卖身成功、躲过一劫。
据悉,通过“解体分拆”的方式,全时便利店结束了品牌运营,并迎来了两位白马骑士:北京、天津、成都的全时便利店由山海蓝图继续经营;位于华东、重庆总计不超过94家门店的全时便利店,被罗森便利店接手。
据北京商报,山海蓝图收购北京全时联盟便利店有限公司旗下的“全时”品牌及500家店面斥资近3亿元。
山海蓝图接盘后,全时便利店全面恢复营业,商品、员工也陆续就位,还曾一度用“三店齐开”来向外界证明已走出困境。
当时,山海蓝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还曾表示:
“山海蓝图在全时的商品采购、门店经营、物流配送、等方面都有所升级。购买全时资产以后,在运营战略和人员架构上已经做出调整,新组建的经营团队在零售、快消领域及供应链领域有多年经验。目前稳定经营。同时,在原有的门店规模基础上,全时会继续新开优质门店。还将尝试着向其他区域进行拓展。”
还强调称:
“2020年将对电商业务进行了重新规划。”
然而今年四月底,全时天津大规模关店,如今,北京的全时直营店也难逃一劫。
从现在的形式来看,山海蓝图的打算或许已经落空,而全时便利店也第二次陷入了倒闭危机。
那全时便利店是突然陷入了倒闭的困境吗?
其实,全时便利店的危机早就有迹可循。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全时联盟便利店有限公司的自身风险高达492条,周边风险高达1584条。
而自身风险显示,北京全时联盟便利店有限公司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最新的两条公示均发布于2019年11月。
除了北京全时联盟便利店有限公司外,2019年,全时便利店的母公司山海蓝图,也曾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
而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多家供应商将全时北京、武汉等公司告上了法庭,其中部分案件中山海蓝图也作为被告。
对此,山海蓝图回应称,上述案件纠纷均为全时此前母公司遗留下来的问题,山海蓝图接手后,未有遭到供应商起诉的情况。并称,公司会对供应商和员工负责任。
03
便利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其实,陷入危机的便利店不仅全时一家,近年来,邻家、131、7-11等便利店都多多少少出现过问题。
据FN商业统计:
2017年仅无人便利就有近百起的融资事件,然而到2018年倒闭的公司已超过96%;
2018年1月,猩便利首家智能便利店关闭,从此深陷裁员、倒闭风波;
2018年8月,邻家便利店的168家门店全部倒闭;
2018年9月,131便利店的30多家门店全部倒闭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京东便利店不断爆出倒闭的消息;
阿里的天猫小店一直不温不火,不过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也出现关店潮;
最惨的当属激进的苏宁集团,2019年宣称要开15000家苏宁小店,目前倒闭数字怕也惊人;
大壮,公众号:FN商业开出500家门店的全时死了!百亿资本催生的便利店倒闭潮还没结束
新兴的便利店品牌先后倒下,名声赫赫的便利店巨头们日子也不好过。2019年,便利店巨头7-11母公司传出了将关闭或搬迁近1000家便利店、裁员约3000人的消息。
那便利店究竟算不算一门好生意呢?
首先,不可否认,便利店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
在选址上,便利店一般都选消费潜力大的写字楼、住宅区域等;而在选品上,食品、酒水、日化……便利店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且选品质量相对还是优于传统的小卖部。
但问题在于,在资本烧钱、跑马圈地的催化下,门店的扩张速度似乎比门店的赚钱水平更被重视。
从2017年进入新零售风口以来,几乎所有的本土便利店都走上了品牌的疯狂扩张道路,似乎谁开的店铺数越多,谁就能取得成功。
但对于便利店而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店铺自身的赚钱能力。
日本7-11集团执行董事,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内田慎治就曾说过:
“北京的7-11平均日销售额是2.4万元,这样的日销售额是其他便利店品牌的3倍左右。所以我们在北京的250多家店铺,按照这个销售额换算相当于其他便利店品牌的750家店铺。”
而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便利店报告,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单店日均销售额是4936元。
因此从内田慎治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同样是北京的便利店,7-11一家店的销售额,就能吊打本土4家便利店的销售总额。
本土便利店疯狂扩张后却没办法自己造血,因此一旦资本的输血,很有可能会陷入无法自理的困境。
其次,便利店模式虽然好,但背后要下的功夫却很多。
和君咨询的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曾表示:
便利店表面只是销售展现层,背后对供应链、市场规划、选址、门店运营管理体系和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要求极高。所以在规模发展上,不少本地便利店品牌只看到遍地7-11,却不具备店面复制的基本能力,很容易走向末路。
以全时便利店为例。全时走的重资产模式,公司总裁张云根曾经表示,全时目标是做中国目前唯一的超重资产模式运营的内资便利店。而重资产运营的意思是,单店投资规模超过150万元。
而早在2018年,CCFA曾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就曾显示:便利店的运营成本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一边在重资产模式运营,运营成本不断增加;一边却自身造血能力不佳,缺乏长线经营的能力,本土便利店的弊病可见一斑,
另外,便利店是依靠线下消费场景的零售业,前几个月的疫情,也对便利店生意造成了重创。
在本次走访全时便利店时,全时的加盟店、直营店纷纷诉说了近几个月的销售惨状。
“前几月的单天亏损额在八九百左右,一个月少说也要亏损两万多,”加盟店店主小芳说,“最近十天顾客虽然多了一些,但单天的亏损额还是在四五百左右。”
因此,很多便利店或许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上抗风险能力差,造血能力也不佳,在经营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那发生了这么多事,便利店还算一门好生意吗?
其实,便利店的行业红利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对于门店而言,想吃这口红利却并不容易。
参考资料:
《开出500家门店的全时死了!百亿资本催生的便利店倒闭潮还没结束》,FN商业(ID:FN-24H);
《全时京津门店月底全关?回应:未最终确定 “资金链断裂”传闻不实》,时间财经(ID:caijingb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