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军为什么不直接把帝国大厦轰平,而是派部队硬攻进去?

2020-12-21   笑语千年

原标题:二战中,苏军为什么不直接把帝国大厦轰平,而是派部队硬攻进去?

到了德国,不能不去柏林;到了柏林,不能不去参观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位于柏林市中心,兼具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罗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是德国统一的象征。现在的国会大厦,不仅是德国联邦议会的所在地,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映射了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

1933年2月27日夜,希特勒纳粹党徒为了巩固其法西斯统治,暗地派党羽纵火焚烧了这座国会大厦。反过来他们污蔑是共产党发动暴动,乘机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纳粹反共的火焰,因着这场大火越烧越旺,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从此将德国带入了一个恐怖的时代。

在1894 年至 1933 年间,国会大厦一直是德意志帝国议会和魏玛共和国议会所在地,因此被视为德国政治权力的中心,也是希特勒第三帝国政权的象征。

国会大厦中间,有一个硕大的圆顶。它是用透明的玻璃材料建成的,寓意议会所有的议员及其工作,都是坦诚和透明的,它具有一种政治上示威的功能,象征着议会同贵族和教会平起平坐的地位,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1945 年 4 月 16 日,苏联250 万大军在400 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将柏林这个第三帝国的心脏砸得粉碎。在柏林战役中,苏军为夺取这座象征纳粹至高权力的建筑,经历了地狱般的残酷巷战,付出了高昂代价,终于在 5 月 1 日之前夺取国会大厦,作为国际劳动节的特别礼物,奉献给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

一场反共的熊熊烈火

1933年1月30日,在被任命为总理的当天,希特勒就召集了他的第一次内阁会议,定下了对“赤色恐怖”进行斗争的方针。希特勒要求纳粹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

2月27日晚9点,国会大厦传来奇怪的声响。当警察赶到现场时,国会大厦的火焰,已经直冲天花板。

经过检查,警察在国会大厦发现了20捆燃料和一个名叫马里努斯的男人,这个男人是一名来自荷兰的共产党人。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兴奋地嚷着:“这是共产党反对新政府的罪行!”共产党的革命开始了!我们要毫不留情地对付他们,今天晚上就把共产党议员统统吊死!”希特勒也宣称:“现在谁也无法阻挠我们用铁拳消灭共产党人了!”

在未经详细调查,甚至大火还未扑灭时,纳粹便认定共产党人是纵火犯,从而展开了逮捕共产党人的浪潮。4500名共产党人被关进集中营,希特勒随后颁布了《国会纵火法》,取消了公民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的条款。

国会纵火案的真相如何,对纳粹并不重要,总之借着这一事件,希特勒开始了对共产党的血腥镇压。直到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德国将军弗兰茨·哈德尔这才供认:在1942年元首生日午宴上,戈林亲口认,火是他放的。虽然戈林在审判中完全否认这一事实,但西柏林法院还是在1981年12月31日,正式推翻“国会纵火案”原判决,宣布当年的判决是一起错判。

惨烈的国会大厦争夺战

1945 年春,柏林城区被划分为 8 个防区,国会大厦所在的区为” Z区“,由党卫军蒙克将军指挥的党卫军部队防守,他们不受柏林城防司令节制,而是直接听命于希特勒本人。

作为一名防御战专家,蒙克将军早已将国会大厦改造成一座坚固的堡垒。除少数出口外,大厦内的门窗都被封死,只留下射击孔,地下室的通风口也被改成机枪火力点。在大厦正门外的国王广场,德军挖了一条纵贯整个广场的反坦克壕,壕沟两侧遍布密集的战壕和交通壕,再用铁丝网、车辆残骸等障碍物阻断,使得苏联步兵和车辆无法泅渡。地面上则布下了数万颗地雷和炸药。

守卫国会大厦的党卫军“安哈尔特”团,是柏林意志最坚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由着党卫军中校巴比克指挥。他们装备了大量 StG44 突击步枪和反坦克火箭筒,还可以得到附近两门 128 毫米重型高炮的火力支援。

德军的对手,是朱可夫麾下的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第 3 突击集团军下辖的第 79 步兵军。该军的人数不多,但火炮强大,可以随时得到第 23 坦克旅在内的坦克部队的支援。

4 月 28 日上午,第 79步兵军看到了国会大厦标志性的圆顶,苏军指挥部希望他们能在 4

月 30 日午夜前,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军长佩列维尔特金接到命令后,以第 171 师为左翼,第 150 师为右翼,强渡施普雷河,向国会大厦展开攻击。

就在这时,一排排重磅炮弹在苏军中爆炸,苏军几辆冲上桥的坦克被直接掀翻到河里,国会大厦立刻亮起明灭闪烁的火光,雨点般的子弹将苏军压制在桥面上,动弹不得。

当晚20 时,第 765 团 在火力掩护下,终于成功抵达对岸,建立了桥头堡阵地。德军发起的反击,也被苏军击退。

天色渐明,佩列维尔特金展开了对国会大厦的最后攻势。第 150 师横穿国王广场发起正面进攻;第 171 师从北面迂回国会大厦,掩护第 150 师左翼;第 207 师掩护第150 师的右翼。苏军的大批坦克、火炮也涌向南岸,准备支援。

负隅顽抗的德军在30 日上午组织了多次反击,但均被苏军炮火击退。党卫军的镇山之宝——一辆号称“虎王”的坦克,利用地形优势,击毁了大约 30辆苏军坦克。只是德军大势已去,一辆神勇的“虎王”,根本无法改变纳粹覆灭的命运。

当天下午,苏军集中了 80 多门重炮,对国会大厦实施射击,国会大厦被炸得千疮百孔。苏军第 380 团终于突破了德军阵地,推进到国会大厦墙下。双方围绕国会大厦内每一个过道、每一级台阶、每一根圆柱展开殊死搏斗,用冲锋枪、手榴弹、手刺刀,甚至工兵铲、牙齿和拳头进行搏斗。

4 月 30 日 22 时 50分,苏军叶戈罗夫和坎达里亚两位中士,终于将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圆顶,此时距离”五一“还剩不到70分钟。在他们插上红旗后,国会大厦内的争夺还没有完全停止,残存的德军又顽强的抵抗了一天,直到5月 2 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将向苏军投降时,国会大厦 残存的300 名守军这才放下武器。

1945年6月24日,攻下国会大厦的第 3 突击集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出席了最高统帅部主办的宴会,斯大林亲自为他举杯庆贺,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并向他颁发列宁勋章、红旗勋章、一级苏沃洛勋章。

今天的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是德国许多重要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魏玛共和国的民主,见证了纳粹的疯狂,也见证了两德分裂、建柏林墙及和平统一。1990年10月3日,就是在这座大厦正门台阶上,德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重新统一。

今天,德国人为何不对这座大厦进行大范围的修缮呢?其实德国统一后,这个问题曾有过激烈争论。最后把大厦改造成“更好地代表处于历史和未来之间的开放的德国”这个意见占了上风,国会大厦从此便用建筑语言,体现德国在民主制度、价值观、物质文化和公民行为上“反纳粹化”的深入反思和铭记。

今天的德国人,可以站在三千平方米玻璃包裹、直径达40米的钢架穹顶下,让温暖的阳光照在自己身上,俯视着象征着“透明政治”、“民主政权”和“监督权力”的议会大厅,记住德国要永远“反纳粹化” 这一根本,防范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复燃给国家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