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雾弥漫的五台山上下来,赶上了最后一班台怀镇去往太原的客车,到太原下榻。休息了一晚,在太原停留一天,第一站就去了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藏品丰富,等级都很高,有几样展品,特别的感兴趣,其中之一就是西周贵族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当年贵族的小玩具――刖人守囿车。
刖(音同月,古代砍掉犯人脚部的酷刑)
囿(音同又,意思是养动物的园地)
刖人守囿铜挽车
西周刖人守囿铜挽车,属于陪葬铜车。1989年山西省闻喜县出土,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形状特征
通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 造型小巧,放在手掌就可以单手托起,不仅能挽环牵引,还能手推转动。这件挽车为厢式六轮车,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除六个车轮外,车厢两扇顶盖都可以开启。装饰有猴、虎、鸟等14个立体动物形象。
盖顶上,嵌有一只顽劣调皮的猴子,提起猴身,便可打开厢盖。
无辕,顶部有厢盖,前有车门,可开启,门旁立一个断左足的裸人(受刖刑者),拄杖扶门拴
鸟身内部设有一个可以转动的顶针装置,只要用嘴一吹,这几只小鸟就能飞舞曼妙般旋转起来。当时的工匠在小鸟内部灌了铅,使其重心向下,最终落在下面的顶针上,这样上轻下重,旋转起来自然非常灵活。”后经专家考证,这四只鸟应该就是我国“候风仪”(又名“候风乌”)的祖型
车厢四周及每面正中立一只伏兽,下缘两只伏虎各抓住两个小车轮。车身周围虎、熊奔窜,车前挡部位一“刖人”守护囿门,准确地反映了“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
全车可以转动的部位共十五处,是西周时期在青铜铸造工艺和机械制造水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挽车构思奇特,制作工艺精巧,迄今为止仅发现一件,当属无价之宝。
相关资料
从西周开始,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文书。这辆挽车是中国刑史上一件重要的物证。
刖刑,即砍断人的左脚,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把受刖刑的奴隶随葬在奴隶主的墓中,表明了当时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