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无价!洪灾中损失九千多万而痛哭的歙县老板,结清了茶农货款

2020-08-17   笑语千年

原标题:诚信无价!洪灾中损失九千多万而痛哭的歙县老板,结清了茶农货款

还记得今年洪灾期间安徽黄山那位损失9000多万元、对着记者镜头痛哭的茶企老板郑绍东吗?8月13日,所有的茶农都从郑绍东手上如期领到了茶款。这家企业表示,接下来还将继续与茶农合作,收购今年的秋茶与冬茶。

今年汛期,黄山市出现了严重汛情,歙县县城严重内涝,连孩子们的高考都被迫延期。歙县大量企业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

郑绍东是一位茶企老板,他的茶厂就设在歙县经济开发区内。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他存放在仓库里的三千吨茶叶变成了废品,这可是茶厂与3000余户茶农一年的希望啊!仅仅一个晚上,无情的洪水让大家一季的辛苦化为泡影,郑老板怎么不伤心?

郑老板的茶企和当地的近3000户茶农合作了好几年了,每年都是先收鲜叶,等生产结束后再和茶农们结清货款。洪水到来前,虽然郑老板已经结付了一部分茶农的货款,但还有大约60%茶农没有结清。本来指望这批茶叶销售之后,可以让茶农们拿到钱,可是一夜之间,茶叶被水浸泡,损失巨大。郑老板一时之间,不知道从哪里弄钱来给茶农,毕竟9000万可是一笔巨款。

但是令人感动的是,面对镜头,郑老板表示会尽量想办法凑钱给茶农们,毕竟郑老板是徽商的后人,不能忘记老祖宗诚信为本的信条。

数百年来,徽商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建立在诚信为本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徽商的足迹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神话,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商业经验,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种伦理文化,数千年来一直被强调和推崇。虽然有人说“无商不奸”,但徽商恪守信义,诚实经营,“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诚信服人,早已形成徽州人的传统。

地处江南群山中的徽州,自古以就是儒家文化极盛之地。一代代的徽商的骨子里,都流淌着儒家的血液。他们贾而好儒,白天经商,晚上读书,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又增强了对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了良好的商业道德。

徽州儒家文化血脉的传承,从徽州完善的宗族组织上可略见一斑。宗族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种文化的纽带。徽州的宗族将朱熹的《家礼》当作族规族训,强调儒家的道德准则,并使之成为支配整个徽州社会的思想。

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朱熹提醒人们“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徽商讲求义利之道,他们也追求正当的商业利润,但决不乘人之危。徽商程锁在溧水经商,春天贷款,秋天收利,别人都收十之三四之利,但程锁仍然坚持只收十一之利。某年丰收谷贱,程锁仍按往年价格收购存储。第二年遇饥荒,物价上涨,但他“出谷市诸下户,价与往年平。”他们就是这样为徽商树立起了廉贾的形象。

"同德仁"是徽州百年老店,为保证药材货真价实,店主每年专派经验丰富的老伙计前往药材原产地收购原料。加工炮制上,也是遵守操作程序,严格把关,从不马虎。他们在炮制特色名药"百补全鹿丸"时,都会请人现场监督制作的全过程。正因为坚持以真取信,秉德为商,徽商这才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和弥久不衰的声名。

郑绍东是一名普通的徽商,也许他说不出很多大道理,但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徽商重诚信的文化基因。所以今年大灾之后,他仍四处想办法,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如期结算茶款,体现了新时代徽商的诚信的担当。作为徽州老乡,我真的要为郑老板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