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了解的汉中的三剑客、四大天王和八大金刚

2019-08-20   吃喝玩乐在汉中

汉中三剑客:

面皮



汉中面皮不仅在陕南各县驰名,就是在关中地区的县市和繁华的西安古都,随处可见悬挂“汉中米面皮”招牌的小吃摊。汉中米面皮子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豇豆,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吃面皮不分节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卖,随时可得。米面皮子是汉中人待客的上等饭食。大小宾馆,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决不可少一大盘面皮,而且这面皮准定最受欢迎,最先吃净的。即使那病得茶饭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面皮子,开开口胃。现在,汉中米面皮子已遍布全国各地。

粉皮



入口有咸,酸,辣,香,冲等味.吃的方法都是凉拌,嚼之光滑,柔韧,自带几分凉爽.寒热皆宜,民间的制作过程是将苕粉稀释,加微量明矾搅成糊状,舀进平底小烫锅,让烫锅浮在沸水上,随即左右旋转,让糊状浆汁均匀铺开,再放在冷开水中降温,待收汗后捞出来切成条状,色泽鲜亮,柔滑如皮条,筋丝好,有弹性.粉皮的调味非常讲究,一般都佐以少许的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油辣椒汁,及味精,颇能诱发食欲,最适合青年人的胃口

凉粉



汉中人夏天吃凉粉消暑解渴,冬天则爱吃热凉粉,称热打铁,加上各种调料,吃了回味无穷,味口大开。凉粉是以槟豆、豌豆凉粉为上品,米凉粉次之。汉台区铺镇的槟豆凉粉更为可口。由于汉中人吃腻了凉粉,于是独出心裁变个形式,趁凉粉没有冷却之前佐料热食,便称为吃“热凉粉”。吃法比较讲究,在同一盆中的凉粉可分为两种,即块片和糊状,糊状的又称“稀凉粉”可任选其一,或兼而食之。

汉中四大天王:

菜豆腐



菜豆腐是汉中人爱吃且百吃不厌的一种家常菜。制作十分讲究。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泡涨的豆子磨成浆,磨好了浆,再细细滤去渣,之后倒进锅里,把豆浆烧开,放进切好的小白菜,就开始点豆腐了。菜豆腐质量的好坏全在这“点”上,在汉中家家都有吃酸浆水菜的习惯,用上好的酸浆水点出的豆腐白细、软嫩,后味绵长,略带甘甜,不像用传统的石膏、卤水等化学原料点制的豆腐那样发涩发苦。菜豆腐食用时非常讲究,吃时还要配小菜,小菜的配法也极有讲究,一般是将葱花、香菜、姜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泼豆瓣酱、咸菜、红油辣子等拌匀入盘下饭。这饭菜吃起来急不得,要有章有法,一口豆腐,一口汤粥,即一口浓香,一口清香,乱了招式便走了味儿。先小心翼翼地呷一口热汤,清香自然,浸润双唇,再用筷子夹上一些小菜抹于豆腐上,送入口中,细嚼慢咽,浓香宜人。豆腐的绵甜,汤粥的酸香,小菜的麻辣,那种难言之妙令人回味无穷。

浆水拌汤


浆水拌汤就是把葱花过油到稍焦时将浆水菜倒入炝到微沸即可舀出,作为调味的炒菜。待手工拌汤下锅煮熟后浇上浆水,调上油泼辣子、细盐后即可食用。西乡的浆水拌汤,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入口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它一直是西乡人民喜爱的面食。

花生稀饭


是汉中人很喜欢的一种粥,含蛋白质高达26%,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消化系统数为90%,脂肪达40%左右,其中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还含有除维生素C以外的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具有养血补血、补脾止血、润肺、增乳等功效。此粥,由花生米与粳米煮制而成,具有滋补润肺、补气养血、增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产后阴虚肺燥、虚劳咳嗽、产后乳少等症。

包谷珍


又是一种汉中特有的稀饭,配面皮也很有感觉,而且营养丰富,含有维生素B6、烟酸等成分,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烘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

汉中八大金刚:

麻辣鸡



上世纪50年代初,宁强悄然兴起一种风味小吃—王婆麻辣鸡。由于它有着色泽鲜美,肉质细嫩含脆,肥而不腻,麻辣爽口的独特风味,喜欢的人愈来愈多,今天已成为街头地方小吃中的奇葩。王婆的夫家本是城内望族,曾雇有一四川成都厨师,手艺精湛,而最拿手的绝活,则首推麻辣鸡。后来,王家家道衰落,靠卖麻辣鸡度日,到50年代初期,渐有名声。70年代以后,开放意识锐敏的宁强人,瞅准了这个行当,偷师学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麻辣鸡的摊点日渐增多,夜幕降临,麻辣鸡在辉煌的街灯下,金黄闪亮,丝丝飘香,给汉中的夜曲增加了一个谐和美妙的音符。

核桃馍



宁强王家“福兴老号” 核桃馍从乾隆时代问世至如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此馍小如瓷盏,色城隍,味浓郁,入口香酥,食后每一回味,便觉余香自舌本间生。尤难得者为耐放,虽累日逾旬仍与新出堂无异,这在旧时代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因其具有如许特色,所以北上西安,南下成都的旅客,慕其名者都要买上几封,或馈赠亲友或自家品尝,以增添生活佳趣。

锅贴



汉中锅贴实际上是一种“花卷”。除了面以外,里面仅有一点点由"盐、花椒、肉末"组成的内馅。据说在隋朝末期,兵慌马乱,战势处于下风,做饭的人也都是敷衍了事,打仗的士兵很难吃上热饭。有一天,那炊事员将锅烧热,准备给带兵的将领煮面,这时候突然传来了战斗的号角声,那厨子慌乱之下将未拉长的面条扔进锅里,等他开锅后才发现原来锅里根本没加水,面条全贴在了锅边,上面还是软的,下面已镀上了一层金黄,这时也故不了那么多,拿出来一吃,嘿,上软下脆,还很爽口。后来人们在制作锅贴的工艺上做了更新,又添加了许多佐料,经过水蒸油煎,不仅保留了锅贴松软酥脆的舒适口感,吃起来油滋滋的,让人回味无穷。

罐罐茶



罐罐茶是略阳县的传统茶点饮食,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种类,其中以面罐茶最为出名。民间曾这样说:“乡土风味罐罐茶,略阳城乡不离它;清早起来挂顶锅,柴棒树根火架大;水倒半罐放茶叶,面拌调合清油下;茴香、藿香、生姜加,边煮边调油盐茶;一人一碗放调料,腊肉、核桃,鸡蛋花;火烤干馍香又脆,肚饱心暖精神佳。”略阳古代为白马氐族的东境地,当地人食以牛、羊肉为主,经常过着游牧生活,罐罐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就可熬茶解渴充饥,有易消化耐饥作用,所以倍受青睐。现今通常是用白面加上藿香、茴香、葱头、茶叶、生姜等在面罐中用水熬成流体,倒入碗中再放上核桃仁、鸡蛋、肉丁、豆腐丁等佐料,配以酥脆的馍片食用,其味美爽口,回味悠长,且有健脾开胃,醒脑清窍的作用。

浆水面



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

梆梆面



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醪糟


汉中人非常喜爱醪糟。不仅过年过节必定要自己做了吃,平时也有做了吃的。特别在汉中以水稻为主的地区,老百姓都要用一块地专门种酒米,以备做醪糟之用。妇女临产时,家里必定做醪糟,因为吃鸡蛋醪糟对产妇极富营养。红白喜事,盖房上梁,也要有醪糟招待客人。夏天吃凉水醪糟,一勺子醪糟,加些冷水,喝起来打心里感到凉快,一天的暑气都消除掉了。

镇巴腊肉



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分,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分,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在镇巴的大小餐馆内,腊肉成为菜中之精品,五花肉、菜板肉,猪肘子均是腊肉中的上等菜肴。镇巴腊肉的吃法多样,煮熟以后可直接吃,肥肉不腻,瘦肉味美;可加入其它菜炖着吃,汤汁更是尽显其它炖菜无法比拟的味道;也可煮熟以后炒着吃,色彩比鲜肉更具魅力,口感和煮的味儿又有差别。镇巴腊肉易于保存。一个夏天结束后,腊肉肉质不变质,在农户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腊肉,这得益于保存方式,有的置于火笼上,有的挂于通风处。

最后再给大家送上一些汉中特色菜

泡姜鸡应该算是汉中的一道名菜了,顾名思义,是用当地的土鸡、生姜做成的,辅之以魔芋、香菇、白菜、辣椒、大蒜等,看上去极其的诱人!鸡肉清香可口,配菜辣而不冲,鲜汤美味营养。汉中的泡姜鸡是用大盆装的,何止是足够吃,简直就是吃不完啊!


佛坪三香,蒸肉卷、木耳和黄花,佛坪的特色菜。


铺镇酱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


菜豆腐节节是陕南略阳一种最常见的民间家常饭,如同汉中城固的面皮,宁强的核桃饼麻辣鸡、镇巴的腊肉一样,倍受当地居民的青睐。


洋县谢村黄酒,据说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




根面角,蕨根粉做的,里面包的还有内容。



草鞋馍,叫法比较多,小时候站在烤馍的炉子边都不想走,那叫一个香啊。


枣糕馍,略带甜味,小朋友比较喜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