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钢钉穿膛不敢告诉父母: 那些受伤不敢说的孩子, 最心酸

2020-05-20   小学生学习

原标题:6岁女孩钢钉穿膛不敢告诉父母: 那些受伤不敢说的孩子, 最心酸

被钢钉击穿胸膛是什么感受?

真是想想都觉得痛。

近日,常州一名6岁女孩随爸爸到工地玩耍,在收拾工具回家时,女孩不慎触发气钉枪。

一枚钢钉直接穿“穿膛”射进去了。

由于没有立即流血,女孩怕责备,便一直隐忍不敢说。

直到晚上胸口疼痛难耐,女孩才向父母坦言。

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7厘米的钢钉距离心脏仅26毫米,女孩与死神擦肩而过。

孩子现在已基本康复,有惊无险。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次,爸爸用一个小盆放在火上给我们姐妹几个煮糖水喝,煮好后吩咐我去端到旁边凉着。

刚被火炙烤过的钢盆着实太烫了,尽管我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小心翼翼,钢盆还是在我手上侧翻过来,滚烫的水一股脑浇在我的右手上。

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闻声而来的爸爸看到这个情景,怒骂道: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成,你以后能做什么呢? 之后留下疼得呲牙咧嘴的我,默默用凉水冲着手来止痛。

从那件事之后,不管是身体上的不舒服还是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从来不曾在爸爸跟前表露过。

大学后离家、工作后更是见面很少,我打电话往往也是报喜不报忧,有难过痛苦宁愿自己默默煎熬。

知道后来开始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我才理解了爸爸当时的担心,只是他习惯了用责骂来表达关心,表达爱。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曾说:

“孩子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所以他会把父母责备式关心理解为: 受伤=无能=犯错=责备。

所以当他受伤时,便会对父母关上求助的大门。

宁愿独自承受一切,也不愿在父母的审视下被二次伤害。

就像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里,焦俊艳和爸爸这样说:“痛苦只要说给你听,我会得到双倍痛苦。”

简单一点说,如果和父母诉说你在现阶段的痛苦,而在他们对你的生活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揣度、猜测,依此得出结论, 不是让你再多解释一百个问题,就是开始指责你为什么会让自己处于这种境地之中。

这种情况,对解决你自己的问题,没有任何裨益。

焦俊艳说的“双倍痛苦” ,第一份痛苦是你的痛苦本身,而第二份,是父母的不解甚至责难,衍生出来的痛苦。

知乎上有个提问: “小时候你羡慕过别人什么?”

一个高赞的回答:

羡慕别的孩子受欺负有爸妈保护,而不是自己每天带伤回家还得挨骂。

南京一位9岁小男孩,因不小心打碎学校玻璃,怕被父母责骂,经过三天漫长的思想斗争,他留下一封遗书后,便从学校高楼跳了下去。

字还写不出来,用拼音打出来的“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让人痛心至极。

孩子当时是有多挣扎多痛苦,才会做出这样极端的举动啊。

有网友说:“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啊,自己孩子受伤后第一反应不是安慰和关心,是边骂边打边心疼。他们不是为了责骂孩子,只是刀子嘴豆腐心。”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我这个人就是说话直,刀子嘴豆腐心,你不要往心里去啊!”

我特别想对这样的人说 :你不是说话直,你就是坏,如果真的是“豆腐心”,那怎么会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面对刀子嘴的父母,性格比较外向、强硬的孩子会不断抗争,最终变成父母眼中叛逆的坏孩子。

而性格软一些、情感细腻的孩子,则会变得越来越退缩自卑,最终变成一个自我价值观特别低的人。

生命是循环反复的,每个“刀子嘴”的父母, 绝大多数也曾成长在一个“刀子嘴”的原生家庭,“刀子嘴”一定会薪火相传的。

比如在指责中长大的我,尽管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大道理都懂,但从知道到做到依然隔着很长一段距离。

早上,因为前一天晚上睡得晚,为了让孩子多休息会,我一直等到最后时刻才叫醒他。

希望他按计划快速穿好衣服,赶到学校,有充足的时间不急不躁地吃个早餐。

但是,起床气加上磨蹭,眼看着时间匆匆而过,心里越来越着急,忍不住的催促和埋怨起来:

快点快点,整天磨磨蹭蹭,每次都这样,想把我急死吗?

一边催促,一边用手把孩子往外推。

那一刻,突然有点恍惚,明明是担心孩子去得晚了吃不到早餐挨饿,担心他迟到了不开心,担心他太着急不能安稳地享受美食,为什么说出来的却是责备呢?

心理学分析: 当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产生类似悲伤,愧疚等种种负面情绪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

而愤怒,往往最伤人。

孩子在受伤后没有得到关爱,反而是双倍的痛苦。

孩子就会越来越惧怕“犯错”,内心深处会越来越沮丧,沉默。

就像早上,孩子一边走一边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不会迟到吧,我能吃上早饭吧。他眼神里的胆怯让我瞬间柔和下来。

没有人想把自己搞砸。对孩子来说,不管是不小心误伤了自己,还是无意中做了错事,都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那一刻,他们心里一定也充满了懊悔、担心、恐惧。

父母此时表现出的不耐烦和责备,无异于火上浇油,让小小的他更加煎熬。

当觉察到这些的时候,我便缓和下来,告诉他:我们都担心会迟到,没关系的,那么一起想想现在怎么做,可以不迟到呐。

看着他眼神里的胆怯慢慢消散,开始加快动作,我深切感受到了, 接纳比责备更有力量。

人的一生最难避免的就是犯错,犯错之后,有的人告诉自己“我太笨了、我不值得”,他自责愧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而有的人则会告诉自己“你做错了,现在想想怎么样可以弥补,下次怎么做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呢?”

你会发现,这些来自内心的声音,基本都是小时候做错事的时候,父母给我们说过的话。

是培养一个害怕犯错、总是陷入自责和崩溃状态里的成人,还是培养一个知错能改、不怕挫折的成人?

决定权在父母手里,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 为人父母真不简单,不断学习和调整,是一生的功课。

一位朋友是自己从小生长在严厉的父母管教下,不太懂得表达关爱一直被人说高冷。而优秀如她嫁给现在的老公,变得越来越柔和舒展放松,整个人绽放出光彩来,正是因为老公的包容和接纳。

有一次,她在清理放在衣柜上一个老公很珍爱的花瓶,一个没站稳把花瓶碰倒了,闻声而来的老公第一时间跑向她,一叠声问:你没受伤吧。

确定她没事之后,才动手去清理花瓶的残片。

朋友说,从小做错事都被责骂的她,那一刻真的感觉到被爱融化了。时至今日,他仍记得老公说的话: 东西都是人挣得,东西是小事,人是大事。

尹建莉老师说 :“人在犯错的时候,最需要人关怀。”大人如此,孩子更是。

曾听一位心理学老师演示过孩子犯错受伤之后,妈妈如何回应的三部曲:

比如一个孩子玩铅笔扎住了自己,嗷嗷喊疼。

爸妈要做的首先是 共情:你扎住手了,很疼对吧。

然后是 安慰:妈妈给你吹吹吧。这个步骤可以循环,到孩子说“不疼了”为止。

最后是 吸取教训:铅笔是怎么扎到手的,我们想想,下次怎么做不会扎到呢?

让孩子既得到情感的抚慰,也引导理智的思考。

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孩子在成人之后会想起与父母最亲密的这段时光,想到最多的是,爸妈的接纳和理解,而不是扬起的巴掌、咒骂的语言。

声明 本文是学习哥团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