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一轮科技红利”,从解构“房地产利益链条”开始

2019-10-30     炒股跟Z走

要强调的是,决策层“明显提升了对短期经济增长压力的‘承受度’”,而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到“改革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之上——

科创板“快速推出”,搭建了市场化的筛选、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平台;

从网络强国到大数据,从媒体融合到区块链,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瞄准技术变革前沿,则为“选谁上”这个平台,提供了战略指引;

持续高增长的国家科研投入,以及企业研发投入与成果商业化,则成为衔接上述平台与战略的“市场实体”

而随着国民财富过度集中在房地产这一状态的“解构”,若中国居民的财富出现如同欧美经济体那样的“向股市,尤其是向高科技产业股票”集聚的态势;

那么,我们曾经一度失去的“新经济产业红利流失海外”的损失,或许能够借助未来新一轮“新兴产业红利的财富‘内化’”,让“先知先觉”的国人,得以分享未来这一波财富红利,而有所“弥补”

从这层意义上说,决策层当前对短期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当然也是付出一定代价的),就是在集中精力打造这一“提升国家产业水平、增加实体经济利润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的“温室效应”

就看你能否及时在这块温室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与决策层无惧短期增长压力、坚持“改革转型”相配套的,就是科创板加速IPO

就在国内外的“有心人”对三季度经济数据“忧心忡忡”之际,决策层不仅没有如某些分析所“希望”的那样,急于推出新的“刺激性稳增长政策”(发改委倒是明确专项债指标等已经提前下达,今明两年会有3000-4000亿的基建项目“尽早”安排;而部分地方则在“一城一策”的政策框架内,以“人才政策”的名义事实上“松动”了当地的楼市限购政策),而是在“全年就业目标基本实现,各项经济指标十拿九稳”的形势下,明显加快了“改革转型、开放创新”的系列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

从此前的深圳先行示范、上海自贸区扩围,完全放开外资对A股的额度限制,举办跨国公司会议、明确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到近期高层领导密集或电贺、或出席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高新产业大会;

决策层近期的政策侧重点就在哪,一目了然。

以此观之,即使年内(更可能是明年初)决策层有意“动一下手指”,给即期的经济增长“更多的动力”,也是首先考虑“不以阻碍、伤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前提的,而是坚持“以更多的改革创新、简政放权、改善营商环境”等“无形之手”,激发、释放实体经济内在的活力,而尽可能少的动用“有形之手”,以免为了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反倒进一步压抑了市场活力,挤压了企业发展空间,无助于改革的长期目标与价值。

从制度供给到资金投入“两手硬”

而与决策层这种无惧短期增长的压力而坚持“改革转型”的政策基调相配套的,就是科创板近期明显的加速IPO。

如果说加速“科创板IPO”是对“存量创新成果”的“加速筛选与市场审核”,那么,此次高层集体学习区块链(当然也还包括此前的网络强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集体学习),就是在加速培育“增量的新兴产业链”,为未来创造新一批“BATJ,小米、华为”!

同时,也是在为留住未来新一轮的财富盛宴,提供制度供给,不再重蹈上一波新兴产业“财富出走”的覆辙

除了上述的“制度供给”,国家在“真金白银”方面,对科研的投入,近年来也是持续大幅增长——

10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聚焦鼓励创业创新,研究对制造业重点行业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后劲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9,5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增长13.5%,创下2013年以来历史新高

其中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738.5亿元人民币,增长9.3%,创近6年来新高,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39.3%;

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5,779.7亿元人民币,增长16.5%,占比为60.7%。

即使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收入趋紧的形势下,中国科技经费投入仍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研发经费增速保持世界领先,不仅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亦领先于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

自2013年研发经费总量超过日本以来,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017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2.13%),相当于2017年经合组织35个成员国中的第12位,接近经合组织平均水平(2.37%)。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090.4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占研发经费比重为5.5%,与上年持平。

三大主体均实现较快增长,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589.9亿元人民币、423.1亿元人民币和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1.1%、10.1%和15.7%。其中,高等学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为51.1%,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

中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已连续5年超过2%,并再创历史新高

科研成果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而这种科研投入的持续高增长,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有研究报告分析显示,中国在25个研究前沿表现卓越,研究前沿总体表现上仅次美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得分更是世界排名第一,表现最为活跃。

中国表现卓越的25个研究前沿主要分布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临床医学领域,生物科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8个领域。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分别占8个和6个。

最新的成功项目有——

10月20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原型机型研制完成

同时,加快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神经网络芯片等前沿技术发展,在高性能计算、软件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网络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和非对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芯片已达7纳米工艺制程,智能硬件计算平台层出不穷,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边缘计算逐步实现技术落地和生态构建,虚拟现实获得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而就在上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同时,凭借国内市场的繁荣,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进程也大幅加快——

2018年,中国云计算规模达963亿元,比2017年增长39.2%,大数据产业规模为5405亿元,比2017年增长15%。

10月21日,胡润发布首份《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国独角兽企业家数首次超过美国,以206比203领先,中美两国拥有世界80%以上独角兽公司

据了解,胡润研究院发现全球有494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24个国家的118个城市。它们平均成立于7年前,平均估值239亿元人民币,总估值11.8万亿元。

在这份榜单上,蚂蚁金服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而在不久前,10月2日,业内权威机构国际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在官网披露了最新的TPC-C 数据库基准性能测试结果,蚂蚁金服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打破美国公司甲骨文(Oracle)保持了9年的世界纪录,成为首个登顶该榜单的中国公司。

分享“新一轮科技红利”,首先从“房地产财富绑定利益链条”的解构开始

从上述分析看,中国居民分享新一轮“高科技红利”的制度供给与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但也只有“先知先觉”者能够“分享”其中的成果,而第一步,就是要从已经“僵持状态”的“房地产财富绑定利益链条”当中“解脱”出来——

目前,中国人均财富仅为美国的5%,但国人持有的房产市值却是美国的两倍多,但中国的科技股市值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这其中的“落差”,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机遇”!

一旦“占据国民财富近8成”的房地产类资金,转移到在当前国民财富当中占比极底的“高科技类资产”当中,从中长期看,对科技股的估值提升,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总的来看,中国私人财富过多的集中在房产领域,是不争的事实。这从股市行业市值的结构也可窥端倪。数据显示,A股市值最高的行业是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银行业,市值逼近10万亿元。而美国则是信息技术行业市值第一,超过10万亿美元

证券时报粗略统计了在A股、港股、美股上市的中国信息技术行业股票(美股数据截止北京时间10月18日),合计共有800多只股票,最新总市值超过12万亿元。而美股上市的美国信息技术行业股票,合计共有574家公司,总市值为60.48万亿元。

也就是说,中国信息技术行业股总市值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人均信息技术股票市值相比美国,差距更大,为二十分之一左右

换言之,如果中国居民的国民财富开始“解构房地产利益链条”,转而逐渐提升最高科技资产的配置,则“先知先觉”者将率先分享“新一轮”的财富红利!

总结

再次强调,科创板、注册制等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为投资人分享“新一轮高科技红利”提供“制度供给”;持续增长的国家、院校、企业的研发投入,则为分享这一轮红利投入了真金白银;逐渐成熟的市场体系、完整的工业结构,尤其是决策层近期加速改善的“营商环境”,为这些研发成果的“落地”、红利的兑现,提供了市场基础;

整体来看,那些能够把配置在楼市、其他传统行业品种的资金,尽早转移到“有市场、有业绩”的科创板、或其他高科技类股票的“先知先觉”者,将率先分享未来新一轮“高科技红利”(当然,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既考验你的胆略,也有一点运气的成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yDuGm4BMH2_cNUgHj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