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不和同事吃午饭”遭领导批评:3条认知,别把社交想复杂了

2019-07-04   职场咖啡厅
 ​分类丨职场社交
字数丨2900字,阅读约5分钟

前言

最近,有网友吐槽,自己因为不和同事一起吃午饭,遭到了领导批评。

你觉得,他的领导做的对吗? ​​​​

对此,有网友表示,“看干啥活,如果就是普通搬砖并且愿意一直搬砖不影响,如果是涉及配合较多的工作,或者可能担任领导工作,还是需要亲和力的。”

也有网友指出,“从领导的语气来看,是好心,推着他前进。这个新人有点嫩了,说尽力就是敷衍。社会就是这么残酷,无论你怎么工作好,人际关系、口水能把你弄死。”

还有人说,“我认为领导说的没错,我就曾因为不合群被孤立过。不跟同事打成一片,以后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会很多。”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领导在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办事,是个“事儿精”。

工作中,我们难免都会遇到不愿社交,或是难以融入职场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是该继续坦然做自己,还是改变性格、适应环境呢?

其实,还有第3种选择方案。

在《别独自用餐》中,美国营销咨询顾问公司CEO法拉奇指出,有人不愿社交,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所以觉得社交是奉承别人,很不自我、很脏。

其实,真正的社交是使别人更成功,是努力让给予多过索取。它既是一种可以练习的能力,又是一个让大家各取所需的工具。

通过转换社交心态,掌握社交技能,讨厌巴结他人的人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圈子”。

02

法拉奇出身贫苦,幼年给人当高尔夫球童时,他收获了人生的最大一笔财富:

在每场比赛的早上,法拉奇都会走遍球场,测试球在草地上滚动的速度和方向,努力帮助波兰太太赢得每一场球赛。

因为努力,他不仅拿下了“年度球童奖”,而且还在波兰太太的推荐下,认识了很多精英人士。

他观察到,处在人生巅峰上的成功人士常常互帮互助,比如:帮别人找工作、为别人发现的商机、在他人的帮助下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得到最好的实习岗位,最终拿下最好的工作。

他亲眼见证了什么叫做“成功的人越来越成功,富有的人也越来越富有”。

富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社交圈,穷人不仅没钱,还没办法接触到可以帮他实现愿望的人。

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总是问自己,“我这一生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哪些人的帮助?

即使不想获得他人的帮助,我们也要努力结交朋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每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就会看看美剧《老友记》。

因为这部美剧,简直就是现实世界的乌托邦。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最好的朋友一直在身边,喜欢的人就住在对面。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打造一部《老友记》,只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建立社交圈,就能实现良好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相像一下,周围环绕着对你亲切帮助、分享有趣信息的人,工作和生活不是会幸福的多吗?

性格内向的人,也能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吗?没错,只要做到以下这3点就行:

学会如何结识他人,如何把交情由浅变深,以及保持联系。

03

如何结识他人?

小刘是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她觉得与人交流太费劲,还是自己一个人最舒服。

但是,长此以往,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倍感孤独。

如何打破瓶颈,帮助自己建立一个舒服的社交圈呢?《别独自用餐》教我们这样做:

首先,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社交目标。

没写下来的愿望只是幻想,写下来的愿望才算一个目标,一个承诺。

我的社交目的是啥?她写下了:多结交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人。

写下这个目标后,她将目光锁定在了办公室的小李。

为什么这要选择呢,因为小李和自己一个单位,接触时间长,共同话题也比较多。

锁定目标后,接下来是做一些准备工作。小刘打开手机两人的通讯录联系人信息,开始在手机上作备注:

她的职业,她最关心什么,她的目标是什么。她本质上是怎样一个人?原则是什么?有什么让她感到自豪的成就?

准备好这些资料,与人沟通时会让给他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深层的本性就是受人欣赏。

当我们充分了解他人后,再去沟通时,别人会感受被重视、被欣赏,也会更加愿意与我们交流。

要加深彼此的了解,相约见面时可以一起共进中餐、晚餐,在就餐时随意聊一聊,这样很快就能加深感情。

记住,要让初识的人成为你的朋友,至少让他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见到你,比如微信、电话以及面谈,之后他才能真正认得你。

如何让交情变深?

想要发展出深厚而持久的友谊,还需要有突破口,就是了解别人真正的需求,帮助对方解决至关重要的问题。

爱默生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东西可以让人们感情变得深厚,它们是健康、财富和孩子。

同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就像登山一样,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朝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低层次的需求就包括了财富、孩子、健康等因素。

如果你有健康、医疗、教育、求职方面的资源,可以多多和朋友分享;真切地关心他人的孩子,给他们的孩子解决上学和实习的问题,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有些付出,就算自己没有,也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帮助他人:

比如,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对方提到他家的老人生病了正在求医,那么你可以想到的是:“我的交际圈里,有没有人能帮上这个忙呢?”

如果能,那么尽可能帮他联系咨询。

这样,你就同时联络了两个朋友。

想要加深友谊,还可以邀请朋友一起参加新奇的趣的活动,或者是请对方来家里吃饭。

如何保持联系?

保持联系的最简单方式是什么?经营你的个人品牌。

什么是个人品牌?你的衣着打扮、你能够分享给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你的职业便利,你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你的微博和朋友圈。

通过向外输出,为自己打造一个“品牌形象”,我们可以让自己成为内容分享者,分享自己真实的故事、有价值的信息,展示真实的自己。比如推荐一本书,解答别人的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提一点建议。

你的形象能够传达出的是:我是一个有趣、有热情的人,我愿意和别人分享及交流。

这样,别人在和你对话,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后,会不断累积对你的印象分,这些印象分会决定你们是否有继续深入交流、合作的可能。

对于自己想要维护的人脉资源,给别人留下初步印象后,至少一个月邮件或电话交流一次。如果想双方的关系更为深厚,至少每年单独见面2次,问候两到三次。

斯坦福大学有位教授,他在70年代专门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他发现,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社交圈,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的最终高度。

与更多的人保持联系,哪怕中是通过朋友圈互相点赞、留言,或者是偶尔的节日问候,这样的人际关系,也许某天就会给你带来工作和生活中有助力。

04

《奇葩大会》上,有一个23岁的姑娘刘可乐,她的演讲让人非常感动。

她说,自己曾经是一位“躁郁症”患者,由于问题严重,先后看过20多个心理医生。

后来,她决定打开心结,做最真实的自己。

于是,就她做了两件事:一元出租自己帮助他人,以及做别人的秘密树洞。通过社交与他人联结,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其实,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不管是否有缺陷,我们都能在人海中发掘愿意与自己为友的人。这个过程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勇敢的踏出一步、两步、三步。

通过理解和帮助他人,我们也会被他人理解和帮助。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难题,而是想象。
通过阅读、理解和尝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雾。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共同探讨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