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鲨是海洋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鲨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1962年到2013年,人们在鲨鱼标记合作项目(Cooperative Shark Tagging Program)中,标记了117962只鲨鱼。
这一项目是由商业捕鱼业、美国政府、休闲渔民、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共同发起开展的一项长时间的合作项目。自从1962年项目开始至今,参与者们已经在海上捞到了归属于35个不同种类的成千上万条鲨鱼。
而其中,超过半数鲨鱼是蓝鲨(学名Prionace glauca)-总共117962只。很显然,蓝鲨的数量真的很多。世界上每个海域都能发现它们的踪影,北至阿拉斯加,南至智利,少见于近海。
和其他鲨鱼种类不同,蓝鲨并没有什么贸易价值,很可能在于大多数人觉得它吃起来很恶心。这样一来,渔民们在捞上它的时候,更愿意给它打上标签、把它放生,而非直接把它当成收获。
不过,蓝鲨经常会被当成其它鱼种错误的捕捞上来。它们被标记为接近濒危物种,证据就是蓝鲨的数量确有下降。
每只被标记的鲨鱼,都会带有一系列特定的号码及联系信息,这样当它们被二次捕捉到时,人们就可以通过身上的标记来取得此前发生的一系列数据。而根据数据显示,这些鲨鱼真的很能游。有只鲨鱼,创纪录的游了3997海里,它第一次是在纽约长岛被标记,之后再被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到了南大西洋—这个路程比长城还长。
不管环境是啥季节,这些鲨鱼都留下了它们的足迹。在热带地区的水域中,水温大约20摄氏度,在温带水域中,水温大概10-20摄氏度,蓝鲨的身影都出现过。在水温较高的地区,鲨鱼们会游到水下350米的位置,那里的温度相应的要比水面更凉一些。同时,这些鲨鱼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使得他们能够大范围的游动。
这些鲨鱼身上的标记,证明它们可以进行惊人的远距离迁移,有些甚至会横跨赤道,从北大西洋游到南大西洋。所有这些迁徙,使它们能够在整个大西洋范围内与不同的个体结合。这意味着,大西洋中的所有蓝鲨没有生殖隔离,它们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大种群,而不是小的独立群体。
这同时也意味着,由于蓝鲨的活动范围如此之广,大西洋某一地区的某一事件,如石油泄漏,可能会影响整个种群的交配情况。接下来,这就会影响到这些蓝鲨的下一代的数量,进而逐渐影响到整个大西洋中的鲨鱼种群数量。同时这还会影响到这些鲨鱼的基因多样性,同时使得那些活下来的鲨鱼更易生病。
大约7%的蓝鲨(8213只)此后会被再次补获,这一时间要花大约10年左右。有一只在第一次被捕获后16年才第二次被捕获。科学家们估计,当它第一次被打标签时大约8-11岁。根据最初的年龄估计,这条鲨鱼被重新捕获时的年龄在24到27岁之间,这符合目前对该物种最大年龄的估计范围。
文章内容基于知识共享协议编译。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免版权网站,已保留原图地址。
文中任何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得文章内容有趣?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