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相当常见的概念:不同的学生大脑类型不同,学习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有的学生也许在听课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有的人则更倾向于书面阅读,或者还有的人更易于从动手展示中学到知识。这个“学习类型”的概念相当简单,按理说应该很容易有科学证据能够对其进行佐证,但数十年来的研究显示,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不过,学生们、老师们,仍然非常信任这一观点——实话说,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有利。
我们之前所说的那个例子,有自己一套独有的理论,即VAK理论,V代表视觉(visual),A代表听觉(auditory),K则代表触觉或是运动记忆(tactile/kinesthetic),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这么一种理论。2004年一项研究发现,类似的学习类型理论有71个,包括基于性格分析的Myers-Briggs模型的理论,到基于人脑学习功能的理论。不过不管是什么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建立在一个啮合假说(meshing hypothesis)的基础上,即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老师们在授课时应该严格依照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授课。
但数十年来,各种研究都证明,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例如1970年,教育研究者Gene Glass写道:“‘没有证据显示,不同授课模式同个体学习类型间存在关系。’无数人都已经证明了这句话的准确性。”2008年,当时一项研究评估回顾了相关学习类型的研究,然后发现,“学习类型”这种东西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理论。然而,即使如此,就在前不久进行的一项涉及700名教育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调查里,90%的人都认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习类型偏好。
据CatherineScott2010年发表于《澳大利亚教育周刊》的论文称,这一流传已久的传言很可能是由西方文化的传统观念引起的。在她看来,西方文化通常会以独立的个体这一观点来看待每个人,每个人出生之后就会有其特有的特质;而东方的文化则不同,他们的观念更注重过程,也就是说每个人会被他们的经历塑造成型。这种观念上的影响对教育系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乍一看,那些有独立个体倾向的老师会根据孩子某一个动作来轻率地判断这个孩子属于某个类型。”她写道。如果一个学生在动手课里表现良好,在阅读课里表现欠佳,那么有这种个体观念的老师会将这名学生定义为触觉型学习者——这样的结果是,这个学生自己也可能会在未来的人生里如此自视。
不过,别急着下定论:你至少能记得学生时期的某一堂课、甚至是某一天的课。或许课程内容是某个著名战役的重现,或者是一堂欢乐的英语课,或者是生物课上解剖蛤蟆。如果那节课的老师并没有按照你的学习类型授课,那为啥你会记得这么清楚呢?
老师们其实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类型来调整授课方式。老师们是根据教授的内容来调整授课方式的。研究显示出,用适当的方式教授某一特定的课程,确实能够有利于授课效果。例如,用视觉的方式教授数学,教授听力时则会主要使用口语。不管某人如何认为自己是个听力导向的学习者,他们也不可能光靠听力就学好地理课。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人学习的时候都是一个方式。每个人的兴趣、此前的知识、经验都不同,而研究显示,这些素质会对每个人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初学者想提高学习水平,最好是学习案例,而有经验的人在学习的时候,想达成最好的效果,最好是去实际解决问题。
但正如研究显示的那样,花时间来搞清楚学生的个人学习类型、教会老师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讲授课程,这么做很可能误入歧途。这不仅仅浪费了本可以花在更有效方法上的时间,同时这一举动也充满了各种局限:它假设某个特定的学生只能从特定的课堂里学到东西。
正如2008年的那篇文章作者总结道的一样:“考虑到人脑所具备的卓越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而言,最好还是让他们能够接触到充足的选择、想象,这一点对我们自己也很重要。为此,首要的重点应该是向学生们传授经验、引入活动和挑战,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学习能力。”
文章内容基于知识共享协议编译。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免版权网站,已保留原图地址。
文中任何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得文章内容有趣?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