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不可系,变化谁能谋。骅骝亦骏物,卓荦地上游。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
辙迹古所到,山川略能周。鸿蒙无人梯,沆漭绕天浮。巉岩拔青冥,仙圣所止留。
欲往辄不能,视龙乃知羞。 ——王安石《骅骝》
在动物中,四肢修长,肌肉发达的马是最擅长长途奔跑的。当然,再好的马儿也不可能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因为作为食草性动物,马的能量聚集的速度很慢,而奔跑是一项特别消耗能量的运动。
现在公认马匹中跑的最快的是英国的纯血马,但是这种马持久力差,擅长短途冲刺,不能跑长途;相比之下,阿拉伯马的持久性较强,其奔跑的平均时速大约为20公里,冲刺时达到60公里。以20公里的时速计算,阿拉伯马可以连续奔跑100公里。
史书中也记载过一些特殊的“宝马”,其在马族中的地位,可能相当于人类中的一级运动健将吧。据说汗血宝马时速能达到80公里左右,可以连续奔跑200公里以上,不过这种记载的可信度我是不太相信的,即使是有,也只能是特例。
自古论兵,必以马为先。在冷兵器时代,若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在古代战争中,骑兵就是一支机动性极强的机械化部队,以步兵对抗骑兵,难度是十分大的。说战马是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体是不错的。
如果单论经济文,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高峰。但是无论是面对契丹人,金人,还是西夏人,战马的劣势使得宋朝在战争中总是十分吃力,可以说是败多胜少。这是因为宋朝丧失了北方大部分战马产地,骑兵的发展先天不足,导致军力弱小。那些适合马匹生存的地区,基本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掌控,宋朝失去了优良战马来源,焉能不败?
宋朝虽然通过建设马监,推动马政发展,但是,马匹质量还是难以和西北地区区的战马相比。所以宋朝不得不向吐蕃、党项购买战马。但是后来宋朝同西夏交恶后,宋朝失去了西北地区这一战马的重要来源,只得转而购买川马。矮小的川马无论战斗力还是负载力,都无法同西北的战马相比,因此宋朝的骑兵战斗力也急剧下降。
马的运动黄金年龄是三岁至十岁,此时的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速度最快,耐力最强。为了保证战马的质量,古代统治者很重视马匹的饲养管理和病马的治疗。宋朝时,就设置了专门养马的“谦兵”,并为部队配备随军兽医,以治疗病马。
与宋朝同一时期的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是其基本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基本生存技能。强大的骑兵,在其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地带,极擅养马。辽道宗时,“牧马蕃息多至百万”‘;金国的马匹虽没有辽的多,但也有五十余万。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一般在长距离行军中,都会带上两匹或者更多的战马,以便随时换乘,满足奔袭作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能单纯被史料上记载的这些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能力给骗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马能一口气跑几百里,而是他们的骑兵“每军一名,马三匹”的结果。如果单纯以每一匹马的脚力来算,也就是每日百里左右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