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其统治集团内部主要存在三个派别,即荆州集团、益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首,主要包括刘备在荆州时加入其集团的荆州人士;东州集团以法正、李严为首, 是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的政治基础;益州土著集团则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构成, 以黄权为代表。
刘备入益州之后,东州集团中大部分为荆州人士,因此东州集团对荆州人士占多数的刘备集团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而益州集团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刘备集团持有较强的对立情绪。
诸葛亮非常明白这种态势,所以他在用人上,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其重用的人主要是荆州集团以及东州集团中的荆州人士,而益州集团中人,虽才华出众,却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
诸葛亮死后,刘禅按诸葛亮的遗命, 以蒋琬为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录尚书事;蒋琬死后,又以费祎为大将军, 录尚书事,执掌军政大权。
费祎是东汉末年江夏人。少年时跟随族父伯仁入川。费祎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刘备在时,费祎为舍人,后主称帝后,费祎为黄门侍郎,不久迁为侍中。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蒋碗去世后,接任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成乡侯。
费祎是诸葛亮生前着意培养的对象,也是诸葛亮在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贤才。费祎不重浮华,家不积财,一家人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车辆,与普通人没有区别。他的朋友许靖丧子,董允与费祎约好一起去奔丧,素来对费祎不太服气的董允故意给费祎安排了一辆破车,想出费祎的洋相,但费祎丝毫不以为意。当时吊丧的达官贵人很多,门口停满了各种豪车,费祎却晏然自若。董允这才叹服,事后对朋友说:"我常想我与费祎不相上下,这件事使我认识了我不如他。"
诸葛亮很是看重费祎,他南征孟获大胜而归时,蜀汉大小官员出城数十里迎接,诸葛亮却只挑选了费祎与他同坐一辆车,可见对他的器重。
诸葛亮南征归来后,派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和诸葛恪、羊衜等人在接风宴上,想刁难费祎,费祎却兵来将挡,据理以答,无所遗失。费祎展现的才华令孙权也为之折服,拉着 费祎的手说:“君天下淑德, 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费祎善于调节各种矛盾,使手下发挥各自长处。比如魏延与长史杨仪一向不和,费祎经常劝说二人,让他们精诚团结,把争斗的目标转向曹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魏延和杨尚仪的矛盾没有爆发,费祎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费祎喜欢读书,而且读书的速度很快。经常一本书很快就能看完,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说出书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费祎还是个围棋迷,有一次魏军发动进攻,费祎本来都穿好了盔甲准备出发,光禄大夫来敏却来找他下棋。费祎于是穿着盔甲,镇静自若地对起局来,表现出他的极高修养。这一次,他不但在棋盘上取用,还在战场上也取得了胜利,被传为一时佳话。
于蒋琬死后,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务,成为群臣之首。 费祎知道自己长于朝政而短于军事,所以虽然执掌军政大权,但与诸葛亮、蒋琬相比,他更多是辅佐朝政,对军事方面干预得很少,把军事完全交给姜维。这对于一个掌权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费祎执政时期,承诸葛之成规,那几年也是蜀汉政权难得的几年和平时期。他对外转攻为守,不像诸葛亮一样执意北伐,向曹魏主动发起大规模的战争;而是以防守为主,保存了蜀汉国力,为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内则成功地协调了政权内部荆州与东州集团之间的关系,维持了蜀汉王朝的安定局面,
费祎掌权时,"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可以说是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坚决执行者。他们没有"徇功妄动",使蜀国安定了近二十年,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这是费祎最终大的功绩。
但是,“费祎不死,蜀汉不灭”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有些夸大了的。费祎掌权时,也正好是魏国曹爽与司马氏矛盾重重之时,司马懿被排挤靠边站,曹爽又是个纨绔子弟出身,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因此蜀国获得了难得的和平。但随着司马懿家族的掌权,这种和平是必然会被打破的。费祎也是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因国小民弱而必然衰亡的总趋势的。
客观的说,费祎,包括蒋琬在内,虽然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才,但与司马氏兄弟相比,在政治、军事上存在明显的差距。蒋琬、费祎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在世时,更多的只是担任后勤和参谋的角色,蜀汉的一切政治、军事事务,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并没有给蒋琬、费祎太多的锻炼机会。所以这两位接班人只能 “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做一个守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