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火何以燎原——切·格瓦拉的二次创业

2019-05-23   啸瞰风云

​中国人对切·格瓦拉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友,享誉国际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西方人眼中,他既是资本主义的头号敌人,又是个流行的时尚符号。他的头像经常被印在T恤上,作为摇滚青年的精神教父。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下,切·格瓦拉成了集理想主义、叛逆精神和嬉皮士作风于一身的超级英雄。

不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切·格瓦拉的热情逐渐减退。今天的人们提起切·格瓦拉,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崇拜之情。不错,他依然是那位值得尊敬的革命领袖,但偶像的光环渐渐褪色。人们对于切·格瓦拉,除了一如既往的好奇,更有不解甚至是鄙夷。切·格瓦拉式的理想主义,今天似乎已经过时了。

是我们的时代变得世故了,还是切·格瓦拉的历史地位被高估了?本文尝试为您寻找答案。

1/5 寻找毕生的事业

切·格瓦拉原名埃内斯托·格瓦拉。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他的祖上是贵族,祖先曾有人担任过秘鲁总督。20岁那年,切·格瓦拉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攻读医学。1950年—1951年,他和同伴骑摩托车游历了包括祖国阿根廷在内的五个南美国家。亲眼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上世纪中叶,共产主义还是个迷人的词汇。对于平民百姓,共产主义是天堂的代名词,对于热血青年,共产主义意味着拯救世界。马克思和列宁宣称要消灭一切贫穷、压迫和不公,每个人的命运都由自己说了算。而要实现这一切,有一条光荣的捷径,就是推翻万恶的资产阶级。

年轻人一无所有,但他们有的是荷尔蒙。激进的革命思想对他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另外,上帝也给了切·格瓦拉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南美大陆都是年轻的国家,他们建立不过一两百年时间,既没有经历漫长的专制统治,也没有孕育出发达的私人经济。在史蒂芬·茨威格这样的作家眼里,这里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在广大流亡者的心中,这里是躲避追杀的世外桃源。而在躁动的革命者看来,这里正好适合他们大干一场。

彼时的欧洲自顾不暇,没工夫搭理这片曾经的殖民地。美国忙着和苏联搞冷战,暂时也没时间照看自家的后院。南美的当地政府大都腐败无能,看上去不堪一击。于是革命之火燎原千里,各路豪杰蜂拥而起。当切·格瓦拉抵达危地马拉时,他加入左翼阵营,结识了当地的共产党人,开始了他的革命“实习期”。

年轻时的切·格瓦拉

对这位未来的革命领袖而言,长途旅行不仅能够开拓视野,更是一次宝贵的修行,在后来的传记文学中,切·格瓦拉周游列国的事迹被描绘成一场传奇之旅,甚至可与耶稣、佛陀乃至列宁早年的经历相媲美。在旅行中,切·格瓦拉找到了他毕生的事业:用共产主义改造这个混乱世界。或更确切地说,就是用枪杆子向旧制度宣战。

1955年,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战友——卡斯特罗。

2/5 古巴革命

认识切·格瓦拉之前,年轻的法学博士卡斯特罗在他的祖国遭遇了重大挫折。他与同伴发动的起义被巴蒂斯塔政权残酷镇压,部队伤亡惨重,本人也沦为了阶下囚。但在1954年,卡斯特罗意外获释。出狱后的卡斯特罗来到墨西哥,与切·格瓦拉一见如故,两人从此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切·格瓦拉与卡斯特罗

1956年,卡斯特罗率领部队在古巴登陆,随即遭到政府军围剿。经过三天激战,包括卡斯特罗兄弟与切·格瓦拉在内,整支部队只剩下12人。随后他们进入山区,与政府军开展游击战。经过两年的拉锯。到1958年下半年,转机终于出现,起义军走出山区,向大城市发起进攻。仅用了几个月时间,起义军就占领了整个古巴。1959年1月1日,巴蒂斯塔政府被推翻,古巴临时政府成立。

从1956年登陆到1959年夺取政权,古巴革命仅用了三年时间。卡斯特罗的成功,几乎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微缩版。革命军队一度不堪一击,他们从游击战开始,积蓄实力,伺机而发,从偏远地区完成对大城市的包围,一鼓作气击垮对手。

而切·格瓦拉是这场战役的主要操盘手,正是他向卡斯特罗提出了游击战的思想,并亲自指挥了不少战斗。战争培养了切·格瓦拉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对毛泽东的著作有了深入了解。切·格瓦拉坦言,自己是毛泽东的粉丝,深受这位伟人的影响。在游击战方面,他永远是中国人面前的“小学生”。

1959年,切·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的身份。与此同时,他开始在古巴政府担任要职,他先后当过古巴军事监狱的检察长,国家银行行长以及工业部长。并代表古巴参加了联合国大会。

切·格瓦拉访问中国

如果切·格瓦拉从此待在古巴,他将以卡斯特罗亲密战友兼革命元勋的身份被人们铭记,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历史地位。但这样的角色并不适合切·格瓦拉。

年轻时的旅行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加上与卡斯特罗的分歧日益严重,切·格瓦拉厌倦了官僚生活。于是,犹如当年那样,切·格瓦拉再次决定出走,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另起炉灶,发动一场新的革命。

切·格瓦拉的二次创业开始了。

3/5 艰难的二次创业

离开古巴后,切·格瓦拉前往非洲国家刚果,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之所以选择刚果,有以下原因:首先,欧洲、亚洲和美洲均已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唯独古老的非洲,迄今未出现革命的火种。在切·格瓦拉看来,非洲人曾经受尽欧洲殖民者的剥削,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黑人,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非洲还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大陆,理应对革命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而刚果处于内陆,交通闭塞,丛林密布,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切·格瓦拉认为,在茂密的雨林中,美帝和他的走狗们鞭长莫及,正好给革命者施展拳脚的机会。

但事实证明,切·格瓦拉做了个错误的决定。他的敌人尽管薄弱,但刚果的革命武装更加糟糕。尽管不厌其烦地向当地游击队灌输游击战打法,但对方的热情并不高。切·格瓦拉没能把他的非洲兄弟培养成骁勇善战的革命战士,去只能收获失望与沮丧。

在后来的《刚果日记》中,切·格瓦拉毫不避讳他对当地游击队的鄙夷,他们纪律涣散,反应迟钝,还陷入无休无止的内部纷争,是一群乌合之众。潮湿酷热的天气与肆虐的蚊虫,也在不断侵蚀他和战友们的斗志。短短七个月之后,切·格瓦拉就告别了非洲大陆。

非洲短暂的革命经历让切·格瓦拉明白,南美才是他最终的归宿。毕竟,这里是他革命事业的起点。他曾在这片大陆上到处留下自己的足迹。玻利维亚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最多的国家,这里同样有着广阔的密林。与刚果不同,玻利维亚活跃着不少游击队,他们都是切·格瓦拉的坚定支持者。这一回,切·格瓦拉可以大展宏图了吗?

最终,他在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说切.格瓦拉在刚果高估了自己的队伍,那么在玻利维亚,他却低估了他的敌人。玻利维亚政府军尽管装备简陋,缺乏训练。可一旦美国人加入,情况就不同了。当地政府在中情局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让游击队员吃尽了苦头。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向玻利维亚不断施加援助,铁了心要把切·格瓦拉的革命扼杀在摇篮里。

1967年10月,一名游击队员向政府军透露了切·格瓦拉的藏身地。特种部队迅速采取行动,很快将他逮捕。仅仅过了一天,切·格瓦拉就被处决。他的遗体被送往医院,在媒体面前公开展示,下面这张桀骜不驯的遗像成了切·格瓦拉最有名的照片之一。

切·格瓦拉之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的传奇经历经过媒体报道,让他一夜封神。此时的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摇滚乐、民权运动与嬉皮士文化在西方大行其道。切·格瓦拉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旗手,如今以时尚教主的身份活在年轻人心中。

4/5 切·格瓦拉为什么会失败

本文不想探讨切·格瓦拉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我们只关心一个问题,为什么切·格瓦拉的二次创业会以失败告终?

最容易想到的解释,当然是水土不服。的确,切·格瓦拉看到了当地人民所受的压迫。但他错误的认为,既然有相似的苦难经历,就能以相似的办法解决。于是,他决定把古巴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刚果和玻利维亚。然而,他没能预计到当地人对共产主义的接受程度,以及更重要的,他们究竟有多大的意愿接受改朝换代。

除了这个原因,切·格瓦拉对游击战的作用也高估了。切·格瓦拉对游击战做过深入研究,还出过关于游击战的论著。这些知识帮助他在古巴夺取了革命胜利。遗憾的是,切·格瓦拉没能看到游击战的局限。游击战最大的价值是保存实力,而非取代正规军取得全局性胜利。

毛泽东说过,游击战的主要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或更准确地说,是消耗敌人。当年,八路军正是用这种方式,在大后方拖垮日军。然而,当你最终要和敌人一决胜负的时候,游击战的作用就不大了。

另外,游击战更适合于防守型战略,尤其在敌客我主的情况下。当强大的敌军占领本国领土时,游击战的灵活多变就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越战时的越南军队,阿富汗战争期间的当地武装,都是以这种方式击败了对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对于游击战,只要不死就是胜利。而对于大规模正规部队,只要不胜就是失败。

然而,如果你想对敌人发起进攻,尤其是旨在夺取政权的进攻,游击战会让你的弱点暴露无遗。夺取政权的前提,是获得大城市等战略要点,彻底消灭敌人的主力军,唯有这样才能得到稳定而持久的物资保障。这些都是小规模的游击队无法做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游击战在古巴取得了成功,并且夺取了古巴政权?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巴蒂斯塔政权丧尽民心,连军队也不愿意替现政权卖命了。他们虽然在人数与装备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却没有人愿意给政府当炮灰。很多士兵在前线临阵脱逃,或干脆投向革命军队的阵营。

这才是切·格瓦拉们在古巴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众支持,军队意志涣散,社会人心思变,才给了这些后来者创造了机会。

5/5 超级英雄的悲哀

切·格瓦拉是战后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共产主义者之一,其影响力不亚于列宁、斯大林与毛泽东这些革命先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传奇经历和那顶经典的贝雷帽。我们必须承认,塑造一个偶像,的确是需要一些外在条件的。

然而,作为政治家,切·格瓦拉并不成功。他担任政府官员的时间不长,而且从未听说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作为军事家,切·格瓦拉也没有太大的成就。除了帮助卡斯特罗赢得古巴革命,切·格瓦拉离开古巴之后的战绩乏善可陈。很多人认为,切·格瓦拉去刚果与玻利维亚这样的国家干革命,是犯了理想主义的幼稚病,他的牺牲固然可歌可泣,但他的做法未免太傻太天真。

我不认为切·格瓦拉这个人很幼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能像切·格瓦拉那样选择的人,永远需要超乎常人的胆识与魄力。切·格瓦拉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身经百战,与那些整天只会坐而论道所谓革命家不可同日而语。凡是与切·格瓦拉共事过的人,都曾被他的领袖魅力所征服。

那么,是切·格瓦拉狂妄自大,对自己的魅力过于自信吗?也不是。其实真正的问题,恰恰在于切·格瓦拉的革命宗旨与行动方式。

切·格瓦拉奉行所谓的“国际主义”原则。对于革命,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哪里的人民受压迫,我就出现在哪里。身为阿根廷人,他先后投身危地马拉、古巴、刚果、玻利维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运动,训练当地的游击队武装。在古巴取得胜利后,他没有眷恋高官厚禄,而是选择到其他国家传播革命火种。

你或许会说,如此大公无私,简直堪比电影里的超级英雄啊!的确,这成就了切·格瓦拉的光辉形象,但也造成了他的局限性。

切·格瓦拉毕生信奉游击战思想,根据周恩来总理的评价,就是“跑到哪里,放一把火就走”。当然,有时候这把火会放得很大,但更多时候却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放一把火,很难在当地扎下根。而这恰恰是切·格瓦拉所追求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像超级英雄那样,在危难时刻降临到你的面前,帮助你去除掉心头大患,随后带着光环扬长而去。

但是现实中的政治,真有那么简单吗?试想一下,作为革命家,你的到来只是给人家解决一下燃眉之急,却不打算长期呆下去,别人又怎么信任你呢?政治本质上就是对人心的经营,需要你不厌其烦地解决一系列难题。政治对革命家的要求是:你有困难的时候我得来,没困难的时候我还得来。革命革命,革的是大家一辈子的命。

切·格瓦拉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个游侠骑士,骑士的使命是扶危济困,然而,骑士不能当政治家,也不适合做将军,骑士只能成为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