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你越安慰孩子,孩子越生气?

2020-06-12   喵姐早教说

原标题:为什么有时候你越安慰孩子,孩子越生气?

若希望经常看到我们,

“星标”或者点击 “在看”

前两天有网友在文章评论里留言:

六一前,学校一年级评选少先队员,儿子落选了,中午回来后就大发脾气,把准备好的红领巾,揉吧揉吧扔到垃圾桶里!我正在厨房做饭,就安慰下,别灰心没关系下次再努力!气凶凶回自己房间里吼了……

其实是我们经常遇到类似情况。

孩子考试没考好,很生气,我们安慰孩子:“没关系,只是一次考试而已,下次注意就好了。”孩子更生气了,能把试卷撕了。

孩子比赛没有取得名次,很失望,我们安慰孩子:“没关系,别灰心,继续努力。”结果孩子哭得更凶了。

为什么我们越安慰孩子,孩子的气性反而更大呢?

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生气。

01

生气背后的失落与委屈

表面上孩子因为没有选上少先队员而大发脾气,把准备好的红领巾扔到垃圾桶。

如果妈妈只看到孩子的表现行为,针对孩子的“落选”和“生气”来安慰,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看到孩子内在的想法。

孩子因为落选而生气,说明他很在乎这次评选,可能之前也做过很多努力,但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所以孩子的内心感觉到很失落。

“失落”就是孩子“生气”行为背后更深一层的感受。

如果孩子之前为此做过很多努力,结果落选了,可能他会觉得老师没有看到他的努力,没有看到他的进步,如果是这样落选,那么孩子的心里会充满委屈。

“委屈”也是孩子“生气”行为背后更深一层的感受。

当然,孩子具体的情况不同,也还有可能会有其他更复杂的感受和情绪。

02

孩子真正的想法

在大人眼里,孩子就是因为落选而生气,其实孩子的内心远没这么简单。

在孩子心里,他可能认为评上少先队员是优秀的一种象征,但是自己落选了,说明自己不够好,自己的价值不够高。

当有自我价值不高的时候,孩子可能衍生出更多想法:

老师不喜欢我了。

同学们会看不起我。

爸妈也会对我失望。

我没有希望了。

我糟糕透了。

每一种负面的想法,对孩子来说都是很沉重的打击,也很恐怖。

所以“恐惧”可能是孩子更深一层的情绪感受。

03

孩子的期待

孩子的期待可能是:

希望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希望老师和同学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希望自己是足够优秀的。

希望自己可以证明自己给所有人看。

最终孩子的渴望是:自己是有价值的,被人看见的,被人接纳和理解的。

说到这里,你还觉得孩子只是因为落选而愤怒么?

所以当孩子听到妈妈说“没关系“时,他可能会想:这可是他最渴望得到的,希望用此证明的自己的,妈妈却说没关系。无疑是一句雪上加霜的话。

当妈妈说“别灰心“时,孩子现在的状态正是灰心丧气,妈妈这么说等于告诉孩子灰心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是不对。孩子本身已经自我否定了,妈妈再否定一次,厚厚的雪上再加一层霜。

当妈妈说“继续努力”时,孩子可能会理解成妈妈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那么他脑中的那些可怕的想法,在妈妈这里得到印证,岂不是更加恐惧。

所以,当妈妈这么安慰孩子之后,孩子才会更加愤怒。

04

那正确安慰孩子的方法是什么呢?

前面说到孩子的渴望是:自己是有价值的,被人看见的,被人接纳和理解的。

所以妈妈要去满足孩子的渴望。

首先妈妈要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表达对孩子的一种重视。

其次妈妈可以孩子说:

“妈妈看到你现在很生气。我知道你很在乎这次选举活动,也做了很多努力,所以现在很失望,这是很正常的。”——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愤怒就会有所缓解。

“妈妈可以在旁边陪伴你一会么?”如果孩子说不可以,那妈妈就要退后,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说:“那妈妈退后一点,站在这里陪你一会可以么?”——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尊重时,大脑中的那些负面的想法可能会因为妈妈的尊重而缓解。

“无论你是不是少先队员,你都是妈妈最爱的宝贝。”——让孩子的价值感得到提升。

最能提升孩子价值感的,是妈妈对孩子的肯定,妈妈要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的进取心,看到孩子在一年级取得的进步,这样对孩子才有帮助。

这个期间,如果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只需要做到倾听就好。当孩子把内心的愤怒、委屈、失望、恐惧全部表达出来之后,下一秒就会很平静。

平静下来之后,妈妈再和孩子商量对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满满的战斗力,为下次评选而努力了。

我们经常说要理解孩子,其实就是要看见孩子行为背后更深层的感受,看到他真正的期待和渴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站在一边,心连在一起。

把你的问题写在留言里吧,说不定下一篇文章就会被cue到。

希望经常看到我们,

请将我们设置为 “星标”“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