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大约是10%。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减速,这个减速是长期的、结构性的。人口转变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我们也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传统的增长源泉发生了变化。
去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离1.2万美元的高收入门槛近在咫尺。如果按照去年的增长速度,大概明年年底就可达到1.2万美元。当一个国家到达中等偏上收入、接近高收入门槛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新的增长源泉。
当前最核心的挑战在于:中国的增长还要靠改革,挖掘传统潜力靠改革,开发新的创新源也要改革,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需要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日前,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原型机型研制完成。
网络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和非对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芯片已达7纳米工艺制程,智能硬件计算平台层出不穷,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边缘计算逐步实现技术落地和生态构建,虚拟现实获得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云计算规模达963亿元,比2017年增长39.2%,大数据产业规模为5405亿元,比2017年增长15%。
观察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运行状况,不仅要看其经济增长数量指标,考量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应该关注其质量和效益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持续。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6%,高于第二产业24.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
从制造业来看,9月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比上月加快4.9个百分点;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也超过9%,显示结构改善持续。这也反映了中国加快转向以内需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国内市场大规模、多元化、阶梯式需求是中国经济的稳定之源。
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有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从产业结构看,三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2%、39.8%和54.0%。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36.3%和60.6%,服务业“稳定器”的作用不断巩固。
从需求结构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50.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6%,增速比全部投资快7.2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8%,增速比全部投资快8.4个百分点。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化,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不断推进,新动能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和3.1个百分点。
此外,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均凸显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要把发展潜力变成现实,通过相应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是根本办法。改革方面要抓住重大改革举措,促进尽快落地。同时,要把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