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美国,是得到美国承诺,还是偶发事件?

2021-03-19   笑语千年

原标题: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美国,是得到美国承诺,还是偶发事件?

维克多·伊万诺维奇·别连科,苏联国土防空军飞行员,苏联共产党员。身高172公分的他,是苏联空军的第一代“网红”。因为他拥有金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加上长年锻炼,身材魁梧,十分年轻帅气。在空军服役期间,别连科经常作为飞行员的代表,在电视节目上露面,拥有众多粉丝。

年轻的别连科,怀着对航空的热爱进入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阿尔马维尔的苏联空军军校,197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土防空军的米格17训练队,担任米格SU-15战斗机和米格25的教官,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米格-25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超音速截击战斗机和军用侦察机,代号“Foxbat"(狐蝠)。该机是世界上第一款突破3马赫的高空高速战斗机 ,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与美国的SR-71一起,是世界上最先达到2.5马赫速度的有人驾驶飞机。

米格25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它曾创造过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千米/小时飞行的世界纪录,这是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架飞机都无法达到的。这个重22吨的大家伙有两枚垂直尾翼,前端的机首装有雷达针,驾驶舱内有一枚印有“危险”字样的红色按钮。飞行员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按动按钮后,飞机几分钟后便会发生爆炸。这样,米格25的机密部分就会遭到破坏。

米格25只配置给苏联的防空部队,在当时从未到过国外,所以关于该机的情报极少。西方国家只是通过间谍弄到过一些米格25的照片,但并不了解其性能,只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好的迎击机。美国将其称为最恐怖的武器之一。美国国防部长詹姆斯甚至宣称,米格25是一种效率很高威力强大的武器,如果苏联大量部署这种飞机,西方的武器系统和战略必须做出彻底的改变。

1976年9月6日,别连科很早便醒了。这天是个好天气,他看着正在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乘坐公共汽车来到了苏联防空司令部,与往常一样在军官食堂吃早饭。之后,他穿上了飞行服,从值班军官处领了一支自动手枪和七发子弹,随后进行了升空前的身体检查。

这一切结束后,别连科登上了一架代号为”068“的米格25的驾驶舱。他和往常一样与管制塔通话,请求起飞。

12时50分,米格25飞上了蓝天。与平时不同的是,别连科升空后便将再燃器切断,因为这会加大燃油的损耗。所以今天的”068“爬升的速度要比平时缓慢一些,但管制塔并没有察觉。

飞机缓慢的上升到6300米,按照今天的训练计划,管制塔指示”068“开始做360度的旋转。别连科的心也像罗盘上的指针一样剧烈的晃动着,他必须决断:是按照命令进行飞行训练,还是实施自己的计划?

别连科有些犹豫,但最终还缓慢地降低了飞机的高度。这表明,他还是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别连科向左推动操纵杆,飞机高度急剧下降,在距离地面30米的地方,别连科才猛拉操纵杆,让机首恢复到水平位置。

这样的急剧下降对别连科来讲是一次生死考验。别连科之所以要让飞机低空飞行,因为这样才能避开地面雷达。为了争取时间,别连科按动了那个紧急按钮,飞机向塔台发出了坠毁的信号。

半分钟后,别连科关掉了无线电。他想:此时的基地应该乱做一团了吧。他笑了一笑,然后开始继续超低空飞行。这架米格25在别连科的驾驶下,飞向了一个对他来说未知的世界。

别连科的目标,是位于日本北海道千岁市的日本航空自卫队基地。这个基地是日本"空军一号"使用的大型基地,也是当时别连科那架米格25最大的飞行距离地。

13时10分,米格25开始进入日本的领空。由于只靠肉眼飞行,别连科无法在视线不明朗的山中飞行,只能顺着视野开阔的海岸线向南飞行,希望从南边迂回到千岁基地。米格25上的导航设备是苏联产的RSBN-4N,这种设备与日本的导航信标并不兼容,所以别连科只能用肉眼和经验去修正飞行误差。他最希望的是自己能早一点被日本的雷达发现,让日本的战斗机带领他近降到千岁基地着陆。

几乎是在别连科进入日本领空的同时,日本位于奥夙岛和加茂的雷达站立即发现了这架飞机。日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美军飞机在执行秘密任务?经过与美军联络,日本确认这架飞机不是美国的任务机。

13时14分,千岁基地进入紧急状态,两架F-4EJ战斗机从千岁基地升空,基地用英语和俄语对不明飞机发出警告:要求这架飞机改变路线,离开日本领空。

米格25上的别连科正在寻找降落的场所,因为此时飞机上的油量表已经开始报警。他收到了日本的警告,但他没有时间回复,因为他寻找到了一个可以降落的地方:函馆民用机场。

13时50分,别连科在函馆民用机场的跑道上,打开了制动用的降落伞。强大的惯性使飞机冲出了跑道。飞机停稳后,他向空中开了一枪,此时机场的巡逻车也赶到了。

两分钟后,别连科向机场警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寻求人身安全保护的请求,函馆机场马上与航空自卫队北部航空队进行了联络。别连科也被警察带到函馆市的温泉酒店,由十几名警察看守起来。

苏联飞行员驾机叛逃的消息很快被报告到日本政府。别连科很快被移送到东京。日本外务省通过美国大使馆,向美国传递了别连科想逃亡美国的意愿,美国于次日向日本外务省发出了接受别连科亡命美国请求的通告。

9月9日下午,在美国中央情报官员的严密保护下,别连科乘坐美国飞机离开日本。10日上午,别连科到达美国,随后立刻被美国政府保护起来。

米格25没有经过许可进入日本领空,按国际法规定,日本有权处理这架飞机。但是怎样处理这架飞机,日本也大感头疼。

当时的世界,是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但是双方都不想先动用武力,所以世界格局十分微妙。

日本与苏联虽然在1956年恢复了邦交,但就苏联返还北方四岛一事上,两国的矛盾重重。美国则是日本的盟国,美日结盟的目的是,主要是围堵苏联的政治势力和军事扩张。

当时的日本对外政策,是力求在与苏美两国的关系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地位。日本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同时,将更加重视国际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努力在这些相互依存和联系中实现日本国家利益。

别连科叛逃的消息传到克里姆林宫,勃列日涅夫下令:无论如何不能让米格25落入美国人的手中。苏联通过外交手段,向日本外务省提出将飞行员引渡回国以及希望日本返还飞机的请求。苏联驻日大使杰尼索夫真实性呆在日本外务省不走,要求日本立刻归还飞机。

从9月21日到29日,日苏两国的代表在纽约举行了多次会谈。苏联的要求很简单:归还飞机,遣返别连科。日本同意在适当的时候将飞机返还给苏联,但在”遣返别连科“一事上,强调日本将会尊重别连科本人的意愿。

日本为什么宁愿得罪苏联,也不愿意遣返别连科呢?因为日本得到了美国的一份情报:苏联为了夺回这架战机,已派出大批武装人员潜入日本,甚至会突袭函馆机场。虽然事后才知道这个情报并不准确,但当时日本己进入了备战状态。

当时的日本很怕苏联真的向自己动手,所以它必须依靠美国的保护。而美国对别连科是志在必得,日本只能以”尊重飞行员本人意愿“为由,将别连科去美国;但日本又不愿意太过得罪苏联,而且根据国际法,这架飞机也没有理由不还给苏联,所以日本才做出上述选择。

美国对米格25是相当感兴趣。美国搬出《日美安保条约》,要求同日本一起协助调查米格25;但日本怕太过避免刺激苏联,所以决定调查米格25的事由日本自卫队进行,但美国可以派出技术员帮助。

美国本来以为米格25是苏联研发的、大大超越美国SR-71的先进战机,但调查检测之后,让美国人大大松了口气。米格25然极限速度很高,但重量大,格斗性能差,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别连科到达美国后,美国一开始如获至宝。但经过对米格25的检查后,发现其并不能对SR-71产生太大的威胁,反而在一些技术参数上还要稍稍落后于美国。所以别连科的命运便急转直下。

别连科叛逃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团,有人猜测别连科从小向往自由,苏联部队的生活让他不适应;有人猜测别连科的妻子想要同他离婚,这才导致了他的叛逃行为。这些都是猜测,也许只有别连科自己才清楚。

不过,别连科叛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如果美国不管不问,让苏联想办法将别连连科弄回苏联,那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脸面何存?所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仍然为别连连科提供了“保护”。

美国中央情报局为别连科转换了身份,将他改成一个挪威人,将他安排在美国一所大学学习。但是,美国原先许诺的奖金不见了,别连科在美国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别连科于1980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航空航天工程顾问。

别连科叛逃事件给苏联带来的结果让人意想不到,也许能用”因祸得福“来形容。苏联当时自信的认为米格25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但是现在美国掌握了该机的核心机密,所以苏联当时正在服役的米格25都被送回戈里科夫航空工厂改装。设计师们为米格25安装了新的机载雷达,对飞机的武器系统也进行了改良和改装,使得该机的雷达、武器系统更加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米格29这样的第四代战斗机。

米格29

某种意义上说,米格29就是米格-25的缩小版。它能在任意气象条件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摧毁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标。米格-29具有空地攻击和反舰能力,既能胜任机动格斗,又能进行超视距空战,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屡屡与美国战斗机对垒,丝毫不落下风。

对日本来说,别连科事件暴露了日本防卫能力的不足。日本三木武夫首相表示,要以这次的米格事件为契机,强化空中、海底的警戒体制。这一事件,不仅直接促使日本通过了《国家防卫计划大纲》,还逼迫日本下决心引进了全天候远程预警机是E-767。

别连科事件,不过是冷战时期一起个人原因的突发事件。至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阴谋之说。日、美、苏三国围绕该事件的处理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个事件虽然在当时轰动一时,但对日苏关系和美苏关系的影响并不大,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插曲。

苏联解体后,别连科曾在1996年回过一次莫斯科,但呆的时间并不长。从莫斯科返回美国后,他从此消失在人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