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毒瘤:硝烟未散的墨西哥毒品战争

2019-07-14   啸瞰风云

由Netflix出品的美剧《毒枭》于去年迎来了第二部,第二部的拍摄地转战墨西哥,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墨西哥禁毒战争为背景,剧情延续了《毒枭》一贯的纪实风格,播出后好评如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2分。

早在播出以前,这部美剧就备受关注。众所周知,墨西哥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就在取景的过程中,一位剧组人员还遭到毒贩的枪杀,一度引发该剧播出将会流产的传言。这也许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演职人员需冒着生命危险拍完的电视剧吧。

关于墨西哥毒枭,你一定有所耳闻,他们的胆大妄为,也堪称世界之最。墨西哥毒枭拥有庞大的私人武装,他们不仅会杀害主张禁毒的警察和政府官员,连谴责其罪行的普通民众也不放过。他们会把被处死的人质吊在市中心,以这种富有挑衅性的方式告诉大家,如果你没有活腻,请别找他们的麻烦。

有人说,墨西哥是离上帝最远的国度。毒品就像癌细胞那样扩散到他的全身,何日能够铲除,是每个人心中的问号。

1/6 谁是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国家?

谁是美国最大的挑战者?有人说是俄罗斯,有人说是印度,还有人说是中国。但美国安全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罗伯特·科普兰却认为,墨西哥才是美国真正的潜在威胁。

美国与墨西哥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一对邻国。美国的GDP是墨西哥的9倍,墨西哥的人口却有美国的一半。两国共享着一条总长达3200公里的边境线,每年有不计其数的墨西哥人试图偷渡到美国。除此之外,这里还是包括毒品在内各种非法买卖的天堂,最早的走私贸易可追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禁酒令时期。

总统特朗普要在边境线上修一道高墙以阻止非法移民。然而,即便高墙得以建成,偷渡客还是能通过毒贩们修建的地下通道抵达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两国边境就是毒品交易的重要通道,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没有人比毒贩子更加精通暗度陈仓的秘诀。

毒贩秘密通道

除了贫穷,让墨西哥人逃离本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暴力。仅在2016年,墨西哥因毒品暴力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23000人,这个数字使墨西哥仅次于战乱中的叙利亚,成为了全世界第二大危险国家。在墨西哥,人们不敢夜间外出活动,司机开车只能走小路,因为担心随时随地会有子弹飞过。

美墨边境两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对于墨西哥人,跨过边境线就到了天堂,而对于美国人,边境的另一头就是地狱。

毒品是困扰墨西哥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据说有500座城市流行毒品贸易,有近四百万人从事着与毒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职业,每年美墨之间的毒品交易额预计在190亿—290亿美元之间。

墨西哥毒品业的崛起,得拜一个人所赐,他的名字叫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做过介绍,他是哥伦比亚大毒枭,可卡因之王,曾经的全球第七大富豪。

埃斯科瓦尔

墨西哥最早种植的毒品是大麻,直至今日,美国有96%的大麻来自墨西哥。不过大麻的致幻效果不如可卡因,利润也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在八十年代初,美洲的可卡因贸易掌握在哥伦比亚人的手里。

哥伦比亚通过加勒比海的空中与海上运输向美国出口可卡因,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因为美国加大打击力度,他们不得不辗转陆路,而墨西哥正是前往美国的必经之道。

起初,墨西哥人仅仅帮哥伦比亚人进行运输,后来,随着埃斯科瓦尔等哥伦比亚大毒枭的陨落,墨西哥人便挑起了大梁,他们一举成为美洲的头号毒品经销商。

乱世中,墨西哥毒枭的第一代教父登场。

2/6 第一代教父

1980年,一个名叫的米格尔·菲力克斯的人创立了墨西哥最早的毒品卡特尔组织, 所谓卡特尔,就是企业为控制产量和价格而组成的联盟。菲利克斯人称墨西哥的毒品“教父”,他曾经也是个警察。顺便提一句,《毒枭》第三季的主角正是此人。

左图为菲利克斯的“真身”,右图为《毒枭》里菲利克斯的扮演者

为什么菲利克斯放着好好警察不做,非得去干要掉脑袋的贩毒勾当呢?因为在墨西哥,做警察实在不是一件好差事。他们领着微薄的工资,还得时刻冒着被毒贩杀掉全家的危险。风险与收益的高度不对称,让一切道德与是非观念都形同虚设。

这一点,在《毒枭》里也有生动的再现,菲利克斯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他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就是能提前看到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对他而言,做警察的结果就是一辈子做穷人,并让家人永远担惊受怕。

菲利克斯头脑精明,在黑白两道人缘甚广,他深知,想要把毒品生意做大做强,就必须把更多的人拉进来,不仅让他们充当自己的保护伞,更成为生意上的伙伴。

所以从起家开始,菲利克斯便大肆贿赂各级官员,从基层干警到中央要员,菲利克斯打通了执法部门的“任督二脉”。除了重金贿赂,他对于不合作者也大开杀戒。在物欲和暴力的双重裹挟下,大批的警察、政府官员甚至军队都被拉上贼船,他们甚至协助毒贩一起运毒,并动用武装力量帮毒贩铲除对手。

久而久之,墨西哥毒贩与政府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毒贩之间的火并要提前向警察“报备”,而警察则划定了毒贩们的地盘,作为回报,毒贩还会定期向警察“缴纳”一定数量的毒品和毒贩,以帮助警察完成必要的“业绩指标”。

墨西哥警察内部,很多人都负责着一块“市场”,即某个区域的毒贩由其管辖,而他们则直接从毒品交易中提取分成。每个“市场”上都有两个主人,一个是当地的毒贩,另一个则是他的保护伞。更有人称,墨西哥的毒贩子实则是政府的傀儡!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美国人在墨西哥开展禁毒工作时,会遭遇那么大的阻碍。80年代初,美国与墨西哥开展代号为“飞鹰行动”的联合行动,美国政府向墨西哥提供除草剂,以销毁其境内的毒品作物。然而,这场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所有除草剂在进入墨西哥之后都被倒掉了。只有在美国特工亲自监督时,墨西哥当局才会在作物上象征性地洒几滴药剂,而且洒的还是化肥!

美国人感觉自己被当猴耍了,他们不再相信墨西哥警方。终于,在美国人的不懈努力下,1984年,墨西哥警方迫于压力将荒漠中的一片大麻种植地烧毁,此举引起了毒枭们的震怒,他们抓住了一位叫奇奇·卡纳瑞纳的美国特工,在施以酷刑后处死。

墨西哥毒枭的做法并不明智,尽管在墨西哥,人命并不值钱,但他们必须为杀害美国人付出代价。

3/6 “矮子”古兹曼

奇奇被杀后,美国缉毒局(DEA)开始了报复行动,他们雇用杀手,把杀害奇奇的罪犯统统除掉。这对墨西哥毒贩起到了威慑作用,他们意识到美国人不好惹,再也不敢对美国特工轻举妄动了。

但美国人忘了,在墨西哥毒品市场上还有一个主人,他们比毒贩更加痛恨美国人,那就是腐败的警察与政府官员们。为阻止美国特工缉毒,墨西哥警察来了更绝的一招:他们将美国特工的姓名和住址公布在媒体上,让美国人彻底暴露在毒贩的眼皮底下。出于安全起见,DEA在墨西哥的负责人不得不撤离。美国人这才明白,这并不仅是他们与墨西哥毒贩之间的战争,更是与整个墨西哥的官僚机器作战。

但墨西哥政府总该给愤怒的美国人一个交代。1989年,米格尔·菲利克斯被捕入狱,之后又有多位大佬陆续被抓。然而,墨西哥毒枭们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拉开大幕。

乔奎恩·古兹曼的身高只有1.55米,在墨西哥,他绰号“矮子”,在90年代末,“矮子古兹曼”这个名字曾令无数人闻风丧胆。2011年,古兹曼被《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球头号通缉犯。

“矮子”古兹曼

古兹曼曾经在第一代“教父”菲利克斯手下打工,菲利克斯被捕之后,墨西哥毒品市场一度进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在此之前,各路毒枭还受到政府的管控,他们与警察总体上维持着合作关系,但自从墨西哥政府加大对毒贩的打击力度之后,形势急转直下,一方面,毒贩与警方的关系出现恶化,彼此之间的冲突升级。另一方面,随着上一代毒枭的纷纷离场,毒贩之间的火并也日益严重,局势逐渐陷入失控。

乱世出枭雄,使得像古兹曼这样的人趁机壮大,在菲利克斯时代,墨西哥的毒枭还留有“地头蛇”性质,他们在政府监视下尚能和平相处。到了古兹曼得势的时候,他开始打破规矩,疯狂扩张,大肆兼并其他毒贩,最终,古兹曼的贩毒组织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犯罪集团。他拥有一支私人军队,成员都是退伍的特种兵,他掌控着完整的运输与分销系统,还雇佣了经济学家和律师为自己打点生意。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古兹曼集团贩卖着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毒品,其生意已触及全球48个国家,

1993年,古兹曼被捕,但不久便逃脱了,据传这是用500万美元贿赂狱警的结果。2001年,墨西哥警方欲将古兹曼引渡至美国,古兹曼提前获悉后立即逃跑。之后十余年里,古兹曼行踪不定,他的毒品生意却依然红红火火。2014年,古兹曼第二次被捕,次年又再度越狱。两进两出的经历,让古兹曼成为了犯罪界的世界级名人。

2017年1月,古兹曼第四次被捕,目前,他被关押在美国的监狱中。

4/6 毒品战争

古兹曼的故事在墨西哥妇孺皆知。然而,想要在法律层面给他定罪绝非易事,审判古兹曼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因为没有证人敢出庭作证,一旦他们这么做,马上会遭到毒贩的报复。更何况这位大毒枭有过两次越狱的经历,即便是把他抓了,也不保证监狱能关得住他,更不代表禁毒斗争已经取得了胜利。

现实恰恰相反,一个巨头倒下,将有更多的巨头崛起。

2006年,墨西哥前总统卡尔德隆上台,时年43岁的卡尔德隆是墨西哥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卡尔德隆的父母笃信天主教,受其影响,新总统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强烈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使他意识到,这个国家不能再对毒品放任不管。

卡尔德隆

上任伊始,卡尔德隆正式向毒贩宣战。新政府一改往日的疲软作风,对毒贩集团采取了空前的强硬态度。大规模的扫毒行动随即展开,一时间,大街小巷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毒贩们的末日似乎就要来临。

据说古兹曼对卡尔德隆的做法不以为然,他似乎早早地预料到了这场禁毒战争的结局。墨西哥毒品的泛滥,不是单靠武力就能解决的,好比癌细胞不会因为肿瘤被切除就停止扩散。相反,以暴易暴还会带来显著的副作用,那就是让整个社会陷入枪林弹雨中。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扫毒行动中,毒品并没有随着毒贩子的倒下而消失,暴力与流血却以日剧增。从2006年至2012年这六年间,墨西哥总计有七万人死于毒品战争,两万多人失踪,其中还包括政府官员与大量无辜群众。

2007年,一位重要的贩毒头目被抓,毒贩们立即对市长与11名警察展开报复,他们的尸体被发现时,全身伤痕累累,显然是遭受了非人的虐待。2010年夏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相继有三位市长死于毒贩的枪口之下。

2011年,4名男子因为在网上抨击毒品买卖惨遭报复,凶手在他们的尸体上留下记号,警告公众不得对毒贩子指手画脚。这标志着贩毒集团对媒体“舆论监督”的开始。

打击毒贩绝非易事,因为毒贩的武装力量比你想象地更加强大。古兹曼藐视墨西哥政府并非没有底气,他的手下从美国军火商那里进口大量先进武器,然后在街边设伏袭击警察部队。这种连电视剧都无法编出的剧情,却在墨西哥真实上演着。

除了政府军与毒贩之间的交火,毒贩与毒贩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走在墨西哥街头,动不动就能听闻枪声。为了争夺市场,毒贩之间经常大打出手,而百姓则成了街头火并最悲惨的受害者。

在一次年轻人的聚会中,临近午夜,毒贩们拿着冲锋枪闯进房间,对着室内的人群一通扫射,大屠杀结束之后,凶手这才发现,他们搞错了对象,被害者根本不是他们想要杀死的人。

在暴力威胁的笼罩下,民众渐渐对这场战争失去了信心。比起禁毒,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安全,至少当明天睁开眼睛的时候知道自己还活着。

5/6 毒瘤难除

2012年,总统涅托上任,为时六年的毒品战争宣告结束。这场战争使墨西哥社会告别了往日的安宁,却未能阻止毒品的泛滥。

血的教训是深刻的,毒品已经成为墨西哥社会的毒瘤。每年,美国政府花在打击墨西哥毒贩上的经费高达10亿美元。至今,这片土地依然是全世界禁毒工作最艰难的地区,很多人都在反思背后的根由。

首先,紧邻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毒品市场,是墨西哥毒品猖獗的根本原因。每年美国毒品交易的利润高达800亿美元,巨大的利润令无数人铤而走险,他们甘愿冒着身家性命,也无法拒绝这块诱人的蛋糕。很多人认为,美国应对墨西哥毒品泛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抛开警方打击,敌对帮派等危险因素不谈,毒品制作的成本其实很低,以可卡因为例,仅仅通过转运,毒贩的利润就是成本的5000%,只要买通了警察和边防,运输的风险几近为零。在贫穷的墨西哥,贩毒成了平民百姓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毒品肆虐,墨西哥国内的吸毒率并不高,仅占总人口的3%,而这个比例在美国却接近10%。所以,很多墨西哥人不觉得贩毒是罪恶的买卖,他们之所以贩毒,是为了满足美国人的需要。他们痛恨美国警察,因为后者断了他们的财路,甚至扼杀了穷人改变命运的希望。

除了巨大的市场与丰厚的利润,腐败也是挡在禁毒工作前的拦路虎,大面积腐败使得政府官员与毒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利益链条,在警察队伍中,很多人充当起毒贩的眼线与耳目,这无疑加大了禁毒的难度,尤其威胁到警方卧底与线人的安全,他们随时可能被自己人给出卖。

90年代后期,美国警方与墨西哥曾尝试情报共享,结果却导致美方在墨西哥的线人身份全部暴露,60人惨遭杀害,事后查明,被毒贩收买的警察正是此次悲剧的幕后帮凶。

面对腐败,墨西哥政府也采取过行动,司法部长曾开除了警察部队五分之一的人员,在某些地区,整支警察队伍都被遣散,改由军队管理当地治安,但腐败的魔爪已经伸向政府部门的各个角落,对政府内部的整顿,也丝毫没有影响毒品生意的兴旺。

甚至有人说,大毒枭的落网也是毒贩与政府达成协议的结果。当古兹曼被捕时,社会上就流传着各种说法,说古兹曼是毒贩献给警方的“礼物”。美国警方承认,当古兹曼是在睡觉时被抓的,他的身边只有一位保镖。要知道,这个大毒枭平时就算上个厕所也要带上五六个保镖,抓捕过程也没有发生任何交火,这实在是匪夷所思。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古兹曼被捕是各方精心策划好的。

当然,无论美国还是墨西哥警方,都否认双方曾达成过任何形式的协议。但政府与毒贩绑在一条船上,在墨西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6/6 敢问路在何方

然而,毒品在墨西哥的猖獗,不止是腐败和犯罪所致,否则的话,为期六年的禁毒战争也不会收效甚微。事实上,毒贩的存亡,已经关乎当地的治安,任何贩毒集团一旦被铲除,都可能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

在墨西哥,总共有六大贩毒集团,他们在各自的领地称王称霸,其上层等级森严,近似于官僚组织。而在集团的底部,则由数百个帮派所组成,它们结构松散,互不信任,以不同的方式统治着社会基层。

企业之间需要竞争,毒贩之间也要抢夺地盘,无论是上层大毒枭还是下层的小喽啰,都渴望赚到更多的钱。企业与毒贩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竞争均在法律的框架内,企业间的冲突也可通过法庭来裁决。

可毒贩们不一样,他们自己不受法律的约束,法律也不会保护他们。所以,毒贩们就只能用枪杆子保护自己,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下一秒就会变成别人的刀下冤魂。

游离于法律之外,是所有贩毒组织黑社会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享受不到稳定的法制环境,暴力就成为了毒贩们的竞争策略,也是他们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占领某个市场就意味着你死我活,毒品买卖是不折不扣的零和博弈。

在墨西哥毒品战争的伤亡人数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帮派争斗,无数大大小小的毒贩子死于街头枪战。帮派斗争的升级,往往是上层大毒枭被歼灭的结果。之前已经说过,毒贩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企业竞争,如果一家企业倒闭或者业绩下滑,顶多是引发股市震荡。但如果是某个毒贩头领倒台,各路大小毒贩就会蠢蠢欲动,权力真空会打破脆弱的和平,吸引毒贩相互吞并,街头再次硝烟弥漫,直至新的胜利者出现。

一旦毒贩获得了该地的控制权之后,他们会再度收买当地政府,与后者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街头暴力逐渐减少,街头重归宁静。毒贩与腐败官员再度从毒品交易中各取所需。

墨西哥贩毒集团已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向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渗透,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利益绑定,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铲除。那么,是否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呢?

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发展毒品的替代产业,摧毁毒品业在当地的经济基础。正如当年亚洲的“金三角”那样。上世纪九十年代,位于泰老缅边境的金三角地区是全世界最大的毒品产地,为了遏制毒品蔓延,各国政府向金三角地区的农民推广农产品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金三角地区兴建了经济特区,以农业与旅游业闻名,正逐步摘掉昔日的“毒帽子”。

如今的“金三角”地区也是旅游胜地

当然,金三角能够渐渐告别毒品,与自身的社会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毒品盛行时期,当地种植毒品的多为古老的村庄,这些村庄等级森严,有着极强的宗族观念,村民们往往在宗族首领的带头下制毒,只要首领被抓或者被劝服,整个村庄就会放弃毒品生意。金三角的贩毒集团尽管规模庞大,却不像墨西哥毒贩那样广泛渗透进政府组织。因其活动范围有限,也不曾因清剿行动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归根结底,贫穷是滋生毒品与腐败的根源,唯有告别贫困,才能使墨西哥摆脱毒品的魔咒,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