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
致力于五公里跑进20分钟的跑者,通常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有氧能力,不过有氧能力依然是决定五公里的最关键因素,提供了近80-90%的供能来源。所以有氧慢跑在训练中的占比和重要性还是会处于较高的地位。“堆跑量”,有价值;
可增加跑量可以提高成绩,但未必是效率很高的方式。高质量的速度间歇训练+力量/核心训练,才会让你更快实现目标。因为以成绩为目标的五公里,通常跑者会以最大摄氧量的95~98%去跑,强度非常高。强度训练能帮助你更好的达到这个要求;
想实现五公里成绩的突破,堆跑量有其上限性,超过15公里的长距离慢跑对五公里速度提升帮助并不大,所以长距离所占的比例最好不要超过30%。这也意味着只靠堆跑量提升五公里的边际效用递减尤为明显。
堆跑量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优点/缺点?
“只堆跑量,不练变速”,本质上将训练内容做了减法,通过不同时长/距离、但强度几乎一致的有氧慢跑来完成每次训练。
“堆”也非常形象,通常每周至少要求达到3次训练、40+公里的跑量(对马拉松而言,堆跑量型的跑者周跑量有些会达到令人咋舌的120+公里)。
“堆跑量”训练的优点
它的强度较低(跑步心率通常为储备心率的59-74%),跑步同时依然能维持简单对话交流,对心肺/肌肉/关节的负荷都比较低,因而受伤的风险大大降低;
这种低强度也反映在较短的恢复时长上,跑者当日积累的负荷压力较少,很少会在第二天训练开始前感觉疲惫。即便每周4+次训练,身体也不会那么累;
更简单的执行要求,路跑中使用时长/距离、对照着心率/配速进行即可;
有氧慢跑时,心脏在以最大的搏血量工作,心肌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体内的线粒体(身体运动的发动机)也能最好的增长。
“堆跑量”训练的缺点
因为强度较低,所以往往会要求跑上更长的时间、更远的距离、每周更多的跑量,才能发挥作用;
有氧慢跑一般要求以匀速进行,对身体肌肉关节的刺激有限,无法很好的得到锻炼。从力量的角度,身体很难仅靠有氧慢跑变得更强;
较长时间的匀速慢跑,动作单一重复进行,极容易导致腿部肌肉僵硬+失去弹性(比如大腿后侧腘绳肌),也需要搭配大量的其它训练才能满足身体灵活性、刚性、稳定性等的要求;
过于“稳定”的训练状态,对跑者的耐性是很高的考验。
所以,综合来说:
- 五公里跑步,有氧能力提供了近80-90%的供能来源,所以有氧训练、即堆跑量还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 但仅堆跑量未必是效率很高的方式。高质量的速度间歇训练+力量/核心训练,才会让你更快实现目标。因为以成绩为目标的五公里,通常跑者会以最大摄氧量的95~98%去跑,强度非常高。强度训练能帮助你更好的达到这个要求;
- 堆跑量不可避免会进行较多长时间的慢跑,可长距离对五公里速度提升帮助并不大,1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所占比例最好不要超过30%;
- 堆跑量也有其上限性,成绩达到瓶颈期后,光靠训练量的增加,未必能跑得更快,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
注:运动心率简易计算方式
目标储备心率区间=储备心率×目标区间百分比+静息心率
有氧慢跑目标心率区间一般计算为储备心率的59-74%。如A跑者的最大心率200,静息心率60,那他的储备心率就是140。当A跑者以142-163间的心率进行匀速慢跑,即为广义上的有氧慢跑。
怎样最有效率的提升五公里成绩?
五公里跑步训练种类:
- 有氧跑/恢复跑
从运动强度的角度,5000米/五公里属于标准的有氧长跑范畴——即便很多跑马拉松的跑者会认为它是强度颇高的“短距离”。因而,有氧能力依然是决定5000米的最关键因素,提供了近80-90%的供能来源。因此有氧能力的提升依然是相当重要、在训练中占比最高的训练方式,30-40分钟的有氧慢跑会非常多。
安排力量/灵活性/核心稳定训练时,也可在每次训练前,进行20分钟的有氧慢跑,以让身体进入到较高的心率水准,肌肉和关节也充分热身。
在每次有氧慢跑的最后,可以进行多组跨步跑(ST),通常这是50-100米距离的冲刺,要求跑者以一定速度奔跑,如冲刺跑70米(或10-15秒),而后慢跑30米,进行6-10组——跨步跑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速度,更多让跑者寻找到更佳的移动效率,包括对高效跑姿的感知,以及刺激腿部其它肌群。每次跨步跑不该为肌肉带来额外的负担。
- 节奏跑
为提升乳酸阈值进行的强度训练。(相比马拉松)对五公里跑的训练来说,节奏跑往往会更偏向以配速、而非心率来衡量训练效果。 因节奏跑是以一种较高强度进行的训练,前后的热身跑和冷身放松非常有必要,否则极可能第二天会有疲惫感。
- 间歇训练
五公里跑对最大摄氧量(VO2max)的要求极高,以竞赛为目标的五公里跑,跑者通常会以最大摄氧量的95~98%去跑,强度非常高,每组200-1600米的间歇训练对五公里成绩提升非常明显。
然而间歇训练本身很激烈,且对跑者的心理要求也极高。对目前五公里25分钟以外的跑者,更需要的依然是首先加强自己的有氧能力,及精进跑步效率。
跑步之外的交叉训练
灵活性训练:
包括常见的拉伸及肌肉放松按摩。需要注意,只靠日常跑前跑后的拉伸,并不能增强身体的灵活性。所以建议每个跑者,在每周专门安排2次30分钟左右的灵活性训练(也可用瑜伽来代替)。这对增加步幅、降低受伤可能性…都有益处。
对于专注五公里的跑者,腘绳肌和臀屈肌是需要重点“照顾”的部位。
核心稳定训练:
很多经典的核心稳定训练,如平板支撑、侧桥等,最明显的效益,就是提高跑步的经济性,避免无谓的能量损耗。与灵活性训练一样,核心稳定训练每周同样可安排2-3次。
需要注意的,核心稳定训练不追求数量/时长,更看重完成的质。即,正确的动作才能让你受益,而如果你觉得单个动作完成的太轻松,也可以增加难度(比如平板支撑,尝试单手单脚去完成)。
力量训练:
强化你全身的肌肉,让它们在奔跑中更有力量。力量训练需在健身房进行,一些常规的“举铁”动作同样能帮你更快的奔跑,哪怕这些看起来更多锻炼上臂的力量——五公里的维持及冲刺阶段,摆臂作用不容忽视。
如没有腿部力量训练的条件,可以尝试两个动作,在带有坡度的跑步机上跑步,或者尝试去跑坡。
五公里突破:挑战20分大关
当你剑指20分大关时,通常已有一定的跑步基础。很多跑者会进行很多15公里甚至更长的训练,认为这样的长距离(针对五公里)对提升成绩有好处,但实际上这种长距离对五公里速度的帮助并不大。在每周的训练量里,长距离所占的比例最好不要超过30%。
对专注五公里的跑者,增加跑量未必就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一些高质量的速度训练,包括前面提到的交叉训练,会让你的成功之路事半功倍。
建立“五公里跑进20分大关”目标的同时,请确保自己满足这些条件:
当前五公里成绩至少达到23分钟以内;
知晓自己的最大摄氧量(VO2max)、心率及各强度心率区间、不同强度跑步的配速区间……等数据,作为训练强度的参照;
每周至少3次、单次至少1小时的训练时长;
总训练周期不少于6周,尽量达到12周;
五公里速度训练强度较高,对肌肉、关节和心肺的刺激都会很大,因此正式训练之前,确保自己身体没有阴性伤病,足以应对训练。